Horo

Horo

成就:首页推荐2次、社区推荐1次、精华推荐6次

关注12 粉丝24 获赞161

  • 加入黑名单
  • 创作成就
  • 最新
  • 动态
  • 文章
  • 视频
  • 点评
  • 闲置
  • 投票
  • 个人信息

小米社区

动态前天22:06

明天这个时候yu7就要和大家见面了,刚和朋友聊天聊到yu7的订单预期,我大概脑补了一下。 前排提示: 没有数据,只有直觉。 懒得量化,只有定性。 猜对鼓掌,猜错发包。 我的判断: yu7首销订单表现不会超过su7当时的盛况,几个原因: 1,su7初期的爆单有非常强烈的粉丝效应在品牌第一台车上集中爆发的原因。 2,这一个多月以来,小米宣发的停摆对终端新增订单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市场情绪势能严重不足。 3,今年3月,su7系列在表显提车周期接近1年的情况下,订单总计新增接近8w,证明潜在客群对于等车时间的敏感度显著更低。 4,yu7的级别定位和sku分布明显高于su7。 综上,yu7首销订单和su7持平甚至更低我觉得概率不小 下半年稳态订单我预计月新增6w左右。

Horo 12

小米社区

动态2025-05-14

两个月之前发的,现在应该没人骂我了吧 在想要不要把整个风道的事情梳理一下,再写一点看法。

Horo 4

小米社区

动态2025-05-11

刚看到@潮水里的小电机 大佬发的微博,想着献丑交流一下,抛砖引玉。发现评论区写不下就单独水一条微博吧。 原视频我看了一下,说的其实还是比较明白的,只是对于原视频里可能没太开过车或者没太注意过这个转向灯逻辑的用户来说有些理解门槛。 市面上绝大多数车,在人驾的场景下,转向灯自动关闭主要应对的是《转弯》的场景。判断方式是通过识别方向盘的最大转角,超过一定阈值之后回正才会自动关闭转向灯。 但这样的方式有两个问题: 1,在纯人驾场景(这点很重要),《变道》这种角度达不到阈值的场景无法自动关闭,需要在变道完成后手动关闭。(我知道辅驾模式很多家都能在《打灯变道》的场景下自动关闭转向灯,但这里讨论的是人驾场景) 2,大角度转弯也可能达不到阈值,需要转弯之后手动关闭。 小米这个功能解决的就是问题1所描述的场景: 车子通过摄像头,结合ads系统和方向盘输入信号等信息,自己理解驾驶员的操作意图(也就是变道)已完成,而不是简单的通过方向盘转角阈值作为自动关闭转向灯的唯一条件。 总的来说,虽然是小功能,但确实和很多人理解的有很大的区别。 最后提一嘴,虽然我理解现在各家新能源转向灯只做一个固定位置是为了更好配合ads系统,但这玩意真的很tm难用。。。 我寻思着按照传统做法给三个档位应该并不是不能实现,市面上之前也有一些带辅驾的车型是这样做的。现在都做成单固定位,不会主要目的真的就是降本吧。。。。。。 不知道@贺磊 贺老师能不能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Horo 2

小米社区

动态2025-04-29

找规律

+1
Horo 7

小米社区

动态2025-04-29

大致看了一下一下,最近小两个月的小米的交付组成。 四个sku分别按照55,32,26,22的数据做一个估算,小米目前的交付均价在28.4w左右。考虑到所选取单车价格相对非常保守,实际均价应该在29w左右。 这个均价水平已经超过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奥迪。非常接近理想和宝马的水平了。

Horo 5

东风日产N7社区

动态2025-04-27

东风学的真快。。 ​ 一个公认的观点是:​过去自主品牌要追赶合资,需要给到数倍的产品力优势,十数倍的营销建设,才能一定程度弥补品牌认知的巨大鸿沟。 ​ ​现在的问题是,现在合资想要在电驱动时代追上自主品牌,需要多大的代价?n7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成熟平台的补强,精准本土化的产品定义,极其完善的线上营销方案,激进到完全抛弃毛利的定价策略,科学简明的sku布局。毫无疑问这是目前阶段合资品牌能打出的最强的一套连招。 ​ ​回到刚才的问题:在此之前合资在这个中国电驱市场的认知度很难有同一个参照系下的哪怕是比较粗略的量化。n7这张牌能够掀起多大的浪花,对这个波涛汹涌的市场上所有的无论合资还是自主品牌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 我也看到一些比较激进的媒体朋友会觉得电驱板块自主品牌已经完成了全市场全年龄全人群的认知替代,但​我个人的判断还是特别是在15w内这个价位段,自主品牌的对于市场的认知沉淀仍然很难说是足够深的。 对于合资的偏见更多是先射箭后画靶的归纳法,最底层的基本点应该是操盘方法论,营销路径和产品定义逻辑。把品牌属性作为基本点才是最典型的本末倒置因果反转。面对一个拿出诚意,在技术上产品上营销上市场上全都算得上实事求是科学谦逊的品牌团队,我觉得应该给予充分的尊敬。 这个价位的n7搭配上一个如此搭调的产品和营销团队,我希望,也相信还是能够拿到比较优异的成绩。mona03现在月销在15k左右,奶一口n7给到月销10k我觉得不会有太大问题。届时,合资的全方位转型,和自主品牌内部的持续加压都会更快更迅速的到来,想必这个市场会变得更加有趣吧()

Horo 2

小米社区

动态2025-04-27

p2节选自前段时间写的那篇。sc01这成绩是最好的背书了。。。

Horo 3

小米社区

动态2025-04-26

萤火虫试驾体验 还是挺偶然的机会,正好来到了这边蔚来店附近,那就顺路做一个萤火虫的试驾。整体来说给我的惊喜是非常大的。考虑到主品牌nio给到的一些debuff,市面上充斥着不少的唱衰声。这台车的定位和价格,确实在中国市场上有些格格不入。但短暂的试驾后,我想说的是,这台车给到的产品力很大程度上还真能支撑起这12w的价格。 首先是静态部分 外观颜值 要聊萤火虫,这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自从亮相后,对于萤火虫外观的争议就不绝于耳。侧面线条其实是好看的,小溜背也给到了一定的运动感。但是作为萤火虫标志性元素的仨眼矩阵,我是get不到任何的美感。但是实车在装配上的精致度,漆面的质感,都可以一定程度补足外观设计的争议。如果,我是说如果萤火虫能够一定程度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样极高的辨识度其实个并不一定是一个坏处。 内饰质感 这是比较有惊喜的部分,也是单看网图很难去感受到的。因为集成了dms,仪表盘的超大下巴饱受争议。中控屏存在感很强的黑边也让键盘值下降了不少。但奇特的是,实车感受下来并不会觉得对质感有明显影响,反而由于倒角,边框的细节处理还算到位,有一种莫名的精致感。有点像前几年的iPhone,虽然黑边很大,但仍然能感受到高级。最大的问题来自中岛部分,扶手箱非常明显的松垮,这不是装配问题,大概率是卡位在设计上出现了失误。不得不说,大件这样的表现对于质感的影响是很大的。 材质的处理上,顶蓬的织物无功无过(高情商7系同款)但是大量的类麂皮包覆给到了很强的氛围感。开门把手和车窗按键等金属部分,受限于成本,喷砂处理还是难掩廉价感,有些许掉价。试驾的版本是高配,座椅的类肤皮质触感很好,小沙发整体舒适,包裹性是不错的。只是主驾部分也许是初期版本腰托的安装有些许错位,内部填充会出现明显的坐穿问题。 空间上比想象中要大不少,前排不拥挤的情况下,后排还剩一拳多余量。换电结构导致的小板凳是难以避免的,但同样较低的支撑也给到了很充足的头部空间。后备箱给到了一个很深的下沉空间,容积是足够的。座位手动放倒,落差是明显的。空间表现整体来说也能算是差强人意。 然后是动态部分。 首先是底盘,这是最大的惊喜。最近我算是经常开这个价位另外一台底盘评价还不错的eπ007。但说实话我对eπ的表现实在是给不出太多的好评。在这样的一个预期下,小虫的驾驶感受给了我一定的震撼:z轴的滤振极其高级,对于细碎震动的过滤非常干净,减速带和沟坎的处理很有韧性。 小虫高级感的营造有点像z9gt那种通过厚重感来体现的感觉,对比其小巧的三围来说还带有一丝反差感的萌点。尝试了大概80+速度在车流中穿梭,侧向控制算是优秀,但是更加激烈的变道过程还是有一些些的倾覆感,小虫小巧的轴距加持下,下盘的整体感还是不错,但是车身对于底盘的跟随性还是一般,考虑到价位,也很难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然后是动力部分,单独把这一部分拎出来毫无疑问是优秀的:电门虽然受限于电机,绝对值毫无疑问是孱弱的,但响应迅速线性。刹车压力建立很快但不突兀,是很有驾驶感的调教。但动力部分其实跟底盘部分是有些割裂的。 这样的调教风格可能更适合mineiv那样更极致的运动性取向的产品。小虫针对欧洲版本是有另外一套更运动的底盘标定的,我猜这一套动力方案搭配上那一套欧版的底盘标定会让整个车更加具备整体感。 转向方面,一上手你一定会被这颗小巧的方向盘吸引。直径很小管径也很细,握感非常好。pu的材质在这个价位不是扣分项,实体按键做的很不错,有较强的品质感。问题还是在于调教上:初段的响应比较模糊,转向比很家用,路感反馈很少。虽不算是调的差的,但性格上就没有那么鲜明了。 其他方面,也是小虫最大的差异化,那就是安全性了。不管是白车身的高强度钢的使用量,还是九个安全气囊的离谱配置,都彰显了小虫背靠nio这样自诩豪华品牌的自觉。只是门板居然选择了焊接而不是一体化,虽然影响并不大,但多少也有些不够讲究了。要知道没记错的话,连海鸥的门板都是一体的。 做个总结吧,也是购买建议。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这台车在国内市场多半是卖不好的。但我也确实认同其品质也是对得起12w这个价格的。比较明显的缺点一个是动力,二个是42度的电池容量,三个是换电生态的接轨。如果你有家充桩,需要一台小车用作城区代步的基础上对精致度和行驶质感有所要求,那我仍然会给你推荐特立独行的小虫。 但有一点确实是需要认真考量的。nio主品牌目前有超过70%的车主选择baas也就是电池租赁的模式,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baas支撑了蔚来的市场表现。但萤火虫的baas要等到八月份才会给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小虫的产品本身算是优秀,我也会更加推荐等到8月的baas政策出来后再去做一个决策。在那之前,小虫在这个卷而又卷的中国市场能翻出多大的浪花,我其实是不抱太大期待的。 不过单说产品,我觉得小虫大概率会打动相当一部分欧洲消费者的心,比起国内,我更期待小虫能够在欧洲市场给出属于中国品牌的优秀答卷。

+6
Horo 9

小米社区

动态2025-04-10

承蒙贺总@贺磊 厚爱,感谢阿鑫哥@阿鑫 翻牌。这几天一直在封闭式培训,很抱歉来晚了一些。正好也借这个机会聊一聊我对小米汽车的一些想法。 今年对于小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随着过去一年su7超出所有人预料的热销,小米这个年轻的,有活力的消费电子品牌迅速地作为一个汽车企业进入到公众视野,被大家重新认识。关于su7这一台车,大家也一定都了如指掌了。 公允地说,这绝对不是一台完美的车。单说硬件上,整车配置上存在的一些短板,也给迭代产品留出了足够多的升级空间。但我想强调的是,su7这台车体现出来教科书级的取舍艺术。 他用友商往往会尽可能拉满的座舱的一些配置,换取了全真空力,电动尾翼,迎宾灯这些友商往往不会认真做的元素,结果却是提供了明显更高的情绪价值。 在我看来这不仅体现了决策的魄力,更是对小米作为头部消费电子行业公司对产品定义顶级嗅觉的诠释。 同样的情况毫无疑问会发生在yu7身上。su7的取舍很大程度受制于预期的矛盾影响到了产品定义,但经过了su7极强的市场表现的洗礼,yu7毫无疑问甩掉了镣铐,即便是同平台,几乎同进度开发,时至今日很多东西仍然可以真正的放开了做。我非常期待yu7能够给到我们更多的惊喜,给到市场更大的震撼。 说回到原来的话题,前不久还有一位友商朋友跟我聊,他很担心yu7对他们的SUV产品线造成冲击。我说你别担心了,你担心也没啥用,首发期的yu7是不可抵挡的。但我也还说了,你别太过担心,yu7的产品属性确实和他们家的纯家用产品有明显区分。 考虑到su7标准版对汉ev,p7+的影响,结合SUV客群中舒适空间取向的比例会明显更高的市场分布,我对朋友他们家的产品还是比较乐观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小米做汽车的一个最大特征:【品牌标签化】 这也是我一直认为新兴自主品牌们一个很大的共性问题,所有市场都想吃,品牌旗下车型分布和属性跨度太大,品牌没有标签化的认知度。这方面在此之前做的最好的毫无疑问是完全深耕“家用”的理想。 虽然目前在家用SUV领域,理想的品牌提及率仍然遥遥领先,但考虑到产品线仍然聚焦中高端,以及家用属性很容易陷入“文无第一”的境地,可以说整体还欠缺了一些火候。 其次就是蔚来,高端+换电的标签在过去这些年里记忆度都非常高,但随着子品牌下探,换电进入迭代的阵痛期,目前两个标签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在市场层面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表现了出来。 其他品牌就惨不忍睹了。我们提到保时捷会想到运动,即便是卡宴同样如此。我们提到宝马会想到操控,即便是x5同样不变。。。 但我们的新兴新能源自主品牌有哪些标签呢?原本主打运动的极氪造出了mix和009,为车企赋能的华子手上的ACE也只有智驾一张,智能化为代表的小鹏同样很难在产品上给到独一无二的特征。。。 【似乎在这个卷王遍地的时代,大家没有了半点的从容,急不可耐的把每一个细分市场都划分在自己的目标范围内,期望能通过充实自己的产品线,来扩大市场表现。却完全顾不上东一榔锤西一棒头的产品规划下可能让整个品牌之于消费市场的认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猪油。】 小米最厉害的地方在哪里呢?其实想来想去还是雷军自始至终坚守的“守正”。 【对机械素质的强烈追求,优先开发轿车的底层工业逻辑,用圈速做量化的传播学方法论都给小米这个最年轻的汽车品牌贴上了最鲜明的标签,在这个似乎卷无可卷的中国市场中,天生受众的广泛分布和品牌极其鲜明的属性形成的极强合力,成为了一把最锋利的尖刀,狠狠插进了这个摩肩擦踵的市场,迅速撕开了一道巨大的空隙,硬生生把自己撵了进去,并且极速膨胀】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小米中短期内做纯舒适取向的家用车可能性非常小。 回到贺总提出的问题,su7的改款应该怎么改?如何和yu7形成合力? 我的想法可能比较独特,权当抛砖引玉了。 su7的命名和产品定位现在来看可能是个失误。若是小米能够预料到这台车如今的成绩,我相信大概率会把名字改成su5。在新能源市场集体往50w价位上探的今天,小米的7系不应该划定在30w内。 而在su7的迭代上,小米需要想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届时,在品牌已经渐渐建立起来后,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护城河。su7ultra毫无疑问已经摸到了四门家用车的绝对天花板,在基础科学应用没有爆炸式进步的前提下,接下来的路可以说快望到头了。 如果小米仍然希望牢牢占据圈速的江湖地位,在绝对top的平台上抛弃四门车的桎梏是必然的。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一直在关注的一台车,sc01。前段时间路透的圈速,让我真正看到了两门电跑的潜力之巨大,难以想象如果把v8s给到sc01的架构上,会出现怎么样的工业奇迹。 我认为小米应该在su7u之后,尽快把绝对的圈速任务交接到双门车上,同时用作技术验证平台也是很聪明的做法。四门家用车应该继续耕耘机械素质和操控的同时,将座舱甚至空间的短板尽数补齐,开发长轴版,把su7从类taycan的定位转移到Panamera上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并不意味着基于su7或者yu7的高性能车型研发的暂停。就像Panamera有gts,X5有x5m一样,ultra作为小米汽车的独立高性能部门一定是需要持续为基础车型赋能的。 一方面从两门车上完成的技术验证可以反哺到更多平台,二方面有高性能版本的车型同样也会给普通版本套上一层梦幻的滤镜,三方面也能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让小米在各种细分车型同样能保持极高的江湖地位。 小米通过极强的组织统筹能力,优秀的研发能力,无与伦比的工业效率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奇迹。但需要时刻清晰认识到的是,不困你是否想承认,这一切同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站在了电气化大潮的风口浪尖上。各家技术差距并不显著,稍有不慎建立起来的底层支撑就会受到威胁。 在小米品牌逐渐矗立起来的可见未来内,利用好自己最顶尖的产品定义能力去不断创造记录奇迹,大概是我最期待看到的事情。 共勉。

Horo 11

仰望U7社区

动态2025-03-27

迪子真的把u7这个怪物掏出来了,我期待了很久很久。 迪子疯了一样给了一个比预期低了一大截的价格 62.8w 这是真正的技术革命。 之前我说过我一直都说希望华子能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高价位打个样。自主品牌从来没有人真的做过60w以上这个市场的消费级乘用车,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这一步应该是会由华子来踏。 华子的品牌力实在是其他所有品牌拍马都赶不及,在新能源时代也有了不少的技术储备,其中很多还是比较领先的水平,综合起来也催生出了m9这样的市场奇迹。 在这样的品牌力和不差的技术储备下,应该能作为一个自主品牌的代表来打个样。 可华子在m9之后端上来的却是s800这一坨。之前我写了好几千字分析s800为什么不行,可以看我主页,下面也贴一个链接: https://m.xchuxing.com/article/147018?font=16&rand=1743090323277 失望透顶。 后来跟汽车行业的朋友聊天,我说自主品牌过去这几年靠着产品力和工业克苏鲁带来的一大堆配置下放完成了到30w的全面占领,甚至50w级的产品突破。之后的路要怎么走呢? 无论是动力水平,底盘架构,还是感知更强的座舱配置似乎都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再往上走真的只能靠品牌的故事做溢价吗?那样是否会背离过去几年自主品牌扩张的根本逻辑呢?还是说真的有人能给到能把自主品牌支撑在更高价位段的技术实力吗? 几个特殊品牌里,红旗不具备对比条件,仰望的两台车u8说实话还算不错,但是u9已经是宣告没救了。。u7真能翻出什么浪吗? 然后,迪子改变了一切。 世界唯一的量产直线电机主动悬挂,超高功率,超低响应速度,超精准控制精度,全球汽车工业的绝对天花板。 世界唯一的水平对置插混,中国第一台水平对置乘用车,中国汽车工业绝对的里程碑。 中国唯一的后轮左右独立转向 中国市面上唯一的发动机在变速箱上方的testarossa模式 每一个都代表了汽车工业最高的技术水平,每一个都是工程团队的呕心沥血。 你可以说u7不好看,内饰设计不行,产品定义和品牌认知都有落差。但,技术就是技术。技术不会说谎,也不会戴上手可摘星辰的假面,讲着图灵的玄学故事。 在新能源产品陷入瓶颈的当下,我非常非常感动的看到迪子以身入局,用最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工程实力在尝试披荆斩棘,趟出一条从没人走成功过的路。个人情感上我非常希望u7能够取得市场上的成功,证明技术立命的产品真的能够得到认可。 雷军造车之后总是说,守正出奇,关键在于守正。u7和su7u之后,所有意图往上突破的新能源车都需要好好掂量自己的斤两:能不能拿出比u7更强的技术栈?能不能取得比su7u更强的成绩? 这是u7和su7u最大的意义。 大多数传统豪华品牌均为技术立命,但单说在中国市场却已经浮躁了很多很多年。以我一台落地80w+的x5为例,即便抛开税务部分,在当下这个市场我也会毫无疑问的质疑其远不值这个价格的产品力。 作为消费者我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自主品牌还远远未完成品牌积累的时候就意图靠着虚伪的概念和飘忽的故事作为自己价格的支撑,我相信时至今日各位应该能够明白我在指代什么。 这样的产品如果能把新能源市场一些浮躁的风气牢牢压制住,毫无疑问会被市场和历史铭记。 祝大卖!

Horo

腾势N9社区

动态2025-03-22

已经和几个朋友讨论过好几次了,他们一开始都不理解为什么在普通路面极限刹车的时候后轮内八外八虽然能提升刹车稳定性但会降低刹车效率,也就是说刹车距离会更长。 我一开始也不理解,这很反常识。经过某老师点拨之后也算是理清楚了。 所以在想要不要单独写一篇大概解释一下。

Horo

小米社区

动态2025-03-19

yu7的工信部备案再次更新! 下午一直在忙到现在才空闲出来做个汇总。还是老规矩,这次同样有比较多的信息可供解读,且听我徐徐道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量的轮毂颜色(p1)。六辐的低风阻轮毂毫无疑问对应的是不同的车身颜色。但我需要泼冷水的是,虽然此次备案了20种不同颜色的轮毂,但这些百分百不会全部上市。su7当时同样也有一波很多颜色的六辐轮毂上了工信部认证,实际上只有璀璨洋红等少数几个颜色真正落地了。期待糖总等渲染大佬能把这些颜色的渲染图全做出来,让大伙饱饱眼福。 紧接着的是大量的碳纤维选装件。 选装前组合灯装饰件(p2),我看到很多人把这个解读为大灯开孔的选装,毫无疑问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我们对比之前的实车照片之后可以发现,现在在路上测试的试装车这一块是普通塑料,而此次申报的图中具备很明显的碳纤维纹理。因此所谓选装件仅为选装碳纤维,而不是选装大灯开孔。 同样的道理我们移步到后视镜,鸭尾和扰流板以及前机盖的开孔(p3),都是同样的道理。所谓选装均为材质上的碳纤维选装,而并非配置本身的选装。因此前机盖开孔一定是标配的。 至于扰流板中置的摄像头,有人理解成流媒体后视镜,这显然也是典型的过度解读了。这个位置adas摄像头的位置,如果域控做的比较先进,确实可以做到adas域和座舱域的摄像头复用,但并不能反过来说明做搭配流媒体后视镜的论据。 再往下走是选装一系列的熏黑套件(p4),我对此持保留态度。要知道su7同样早早便申报了熏黑套件(p5),但时至今日大概是受限于产能,一直没有提供选配。现在小米月均新增订单接近8万,但是交付迟迟无法突破3万的情况下,我很难乐观估计yu7这种心情件选配的落地概率。。。 再往下走就是max和非max版本的区别所在了。非max版提供了激光雷达的选配,max版是标配了激光雷达。很明显,激光雷达和“侧门帘装饰字符”的“had”字样是绑定的。在thor仍然没有被英伟达定版,各家车企仍然在全力攻坚的当下,我只能说我无比希望小米能把thor切实上车。这是小米第一次完全自主做的adas域控(而su7当时给的是德赛做(p6),这其实无可厚非。 一些朋友应该也听说了隔壁某同样以运动性为卖点的友商的thor域控同样是外包给的德赛)对小米的技术和工程实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thor作为未来数年智驾竞争百分百的入场门槛,yu7是一定要拿下来的。 再往下就回到了轮毂部分了,一个值得说的点是,多彩轮毂作为极具个性化的选配,当时su7给到的多彩轮毂是镂空版本的(p7),但此次yu7却给到了封闭式的低风阻轮毂。。。看来内部把风阻和续航的考量优先级还是拔的很高。。。 在默认状态下我个人会选择的是第二组的梅花轮毂或者第三组(p8),但并不觉得比su7的梅花更加好看。勾边的线条整体更粗,缺乏精炼感。包括隔壁第三组和su7的21寸相比也是一样的问题。我在思考是否有可能将多彩轮毂的轮毂盖掀开后会和su7的多彩轮毂保持差不多风格。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当然会选择纯白的多彩轮毂了。

+5
Horo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