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汽车行业的发展洪流中,不管你是一般车主还是从业人员,都有不少品牌产品从你身边匆匆而过。哪些是你能抓住的?或者说,哪些能抓住你?更多的,都是在你身边擦肩而过 ....

正在讨论
{{active_title||'全部'}}
  • {{item}}
  • {{item.title}}
    {{item.title}}
{{item.title}}

双擎会铁皮
2025-06-27

YU7 爆火,数字惊人,昨晚到现在各个群都聊个不停。也侃两句看到的舆情:

第一类:积极发“黄牛”的截图,似乎总想说明些什么。
其实这么大基数的市场,肯定吸引“黄牛”出现,为啥?因为有希望赚钱,为啥能赚钱?因为受欢迎啊,而且不是一般受欢迎,基数得很大。说到底还是这个产品是真的火热才能吸引“黄牛”,而不是积极发黄牛截图的人内心那个想表达又不好直说的因果关系。反观,为啥大部分产品压根没法吸引“黄牛”?

第二类:YU7 这么大的量,那其他车不用卖了。又或者有板有眼分析起来,说谁谁谁最受影响云云。
然而 YU7 一夜之间下了 20 多万订单的那群人,真的有考虑过其他品牌其他产品吗?我感觉大部分都是一直在等着这个车上市,如果它不上市也不会考虑买其他品牌其他型号的产品,更不是很热衷参与网上交流的那群人。别总觉得那里面有很多本来应该是谁谁谁的客户(不能说完全没有,凡事儿得看占比)。

其实通过网上交流你都可以看到,很多群友或者博主都说,看到朋友圈的朋友亲戚订了,或者知道某某某同事订了,那些在日常从来不参与车圈交流的“沉默大多数”,才是 YU7 或者说小米汽车的基本盘,这是真真正正的破圈。

另外,现阶段买车对于很多人并非刚需,因为手头上也有车可用。老车你说继续开个一年,或者继续开个五年,哪怕有些人狠一点继续开个 10 年也都问题不大。不是必须得在最近一个时间周期内要买台新车。所以什么时候换车或者增购?根本没个谱。或许哪天有一款情绪价值足够,能被身边很多人认可,可以引起消费欲望的产品出现,突然就换了。

这类潜在市场的大小很难通过平时的什么网络调查,或者通过一天到晚聊车的那帮人取样来进行准确的预测。在前些天参加某个直播里也了解到,等待 YU7 上市的人群,连预算的跨度都很大,上限甚至都达到 5-60 万的那类人群都存在。毕竟,现在买个 5-60 的油车,能有啥?也不就那样。所以 YU7 并不贵,又属于潮品,社会认可度高,自然一早被锁定。

上面描述了这么多的“沉默大多数”,那些人的基数都是海量的,都不是日常专注去了解行业产品技术动态的,更不是连个后排空间尺度都看量度数据,计较 20 万有没有 800V 还是有没有什么 3C 5C,也不是很在乎以及能区分什么英伟达还是自研芯片的人群。当然,刚才描述的这类人也都存在,所以这些人还会按照自己的选择进行购买,甚至某些也形成了品牌忠诚度,成了某某某粉,也有自己的圈子和格局。

车圈的人总觉得车圈就那么大,是可以理解的,一打开自己加的群,一打开社交 APP 刷到的博主,就觉得这就是全世界了。但车圈归车圈,车圈不代表市场的体量,实际上,当你发现朋友圈里面一个地产经纪,一个面包店老板,都很多年没联系了,但突然在晒 YU7 订单的时候,你才能晓得世界有多大。

既然世界这么大,所以也不是小米能通吃的,也不是比亚迪能通吃的,更不是特斯拉能通吃的。从过往说特斯拉降价到 30 万以下,其他车不用卖了一直到今天,从 SU7 火爆那其他轿车也不用卖了一直到今天,实际上真正发生的事情是新能源渗透率已经稳定超过 50%,年平均也都超 50% 了。而例如广本这种以前汽车行业的“老牌大车企”,已经沦落到月销量一万多台了。所以优胜劣汰是肯定存在的,在 25 万以上这个价位区间真正被挤压出去最多的品牌是哪些,就值得期待了。

小米 小鹏G7 小鹏P7+ 晒小米YU7订单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5-04-23

看到网上有在说,越来越多品牌今年车展宁可给 KOC 机酒,也不给媒体机酒。我觉得很正常啊,这是必然走向!KOC 们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到肉更入骨的内容生产条件,产出品质也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不少所谓媒体,日常更是全天候无休止为品牌站台。所以没能拥有自己 KOC 队伍的品牌在竞争中弱势肉眼可见地明显。品牌肯扩大善待 KOC 们理所当然。

顺便也多聊两句关于 KOC!其实有些原来是做汽车媒体的,现在做自媒体号,然后买了车,很多人也觉得这就属于 KOC 了,但我看起来还是不太一样的。

一方面,这类老师很多不屑于甚至是强烈拒绝令圈内的人认为自己成为 KOC,因为骨子里希望大家继续管他叫媒体,这样更高端更专业;

另一方面,这类老师很多哪怕想成为 KOC,产出也不是 KOC 那种味儿。很多弄出来的内容还是那种车媒体说车套路,模式化太根深蒂固。产量也没法跟以日常生活点滴切片分享的 KOC 相比。

这个就引出了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很多媒体老师买车回去压根缺乏对那台车的真正热爱,或许真的就是抱着能拿个商单去买的?买回来之后也没啥产出,完全没法跟 KOC 们整天围着自己爱车团团转相比。KOC 们还整天给车车打扮,在车友群和车友交流,或者早就自建了不少车友群精心经营。这种精力的投入,那类为了商单买车的媒体老师肯定不止买一台,哪怕真的是热爱那台车,精力也不可能做到。这类 IP 角色其实是跟个人深度捆绑的,所谓组个团队请几个低薪水员工压根没法替代你去做,也不能流程化,一流程化就又活成了“媒体”的样子。

更大的区别是,KOC 们不可能一碗水端平,肯定是有倾向性的,而媒体老师就最标榜一碗水端平,以各种角度去批判有品牌倾向性的人,同时以自己“中立专业”自居。但实际上网上社群圈,其实对于一碗水端平的人物需求量没那么大,无数没法扩大影响力的媒体老师往往亡于“不被需要”!发的内容“不被需要”,观点“不被需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压根没观点),因为肯定雷同而且无法泛起波澜,很少人对此有依归和共鸣。

KOC 看似受众面很窄,但实质被关注度最稳固(如有敌对方,则被敌我双方都关注),也更个性,观点和内容的同质化比例较低;

媒体老师那类看似受众面最大,所有车所有品牌都一视同仁,样样俱到“我都懂”。其实无数这类老师啥也没捞到,受众粘性最不稳固,同质化和观点雷同比例很高(甚至如刚才所说压根没观点):是是是,你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说得很好下次别说了,说了也等于没说,而且这说法见过很多次了!

但是能以媒体高度自居而活得很牛逼的也当然有啊,只不过,名额有限,也基本上被占得差不多了,都是怎样爬上那个位置的?每个人路径不同但时间节点都差不多。起码,如果你现在还默默无闻的话,就不太有机会啰!!

综合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2025上海车展

双擎会铁皮
2024-09-14

最近这半年来,更多的油车用户都会说:现在马路三大妈都变成绿牌车了,很多造成堵车的都是因为绿牌车慢驶。其实除了做网约车的绿牌车为了等单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新手司机开车确实很慢,很不灵巧。这段话就折射出两个现状,第一,当然是油车已经逐渐失去网约车市场了;第二就更要命,C 端方面很多新人买新车也没买油车了。所以,并不仅仅是慢驶的三大妈少了,而是三大妈真的少了!!

当初传统的三大妈系列是多少家庭的入门车型啊,当然现在的量也还有不少,但从上次网上看到的数据已经暴跌很多。

例如:
轩逸 1-7 月同比下跌 51%
卡罗拉 1-7 月同比下跌 68%
雷凌 1-7 月同比下跌 62%
…. 当然三大妈系列不仅有三个,还包括朗逸这种就不去细查了

这成绩还是在拥有某些区域渠道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获得的。什么区域还有渠道优势?多得去了,很多新能源品牌其实在四线以下甚至很多三线城市都没销售渠道的,例如图二,强如理想目前这么高销量的品牌依然还有很多地方找个店都没有。所以目前能够给予合资品牌最致命打击就是渠道和产能规模都完全能与它们抗衡的比亚迪。

老一辈三大妈依然拥有很多渠道优势情况下还这样大跌,可见在没有渠道优势的城市三大妈增长量是很少的。

昨天大家也都看到小鹏 MONA M03 最近不到五天时间又增加了一万订单,这订单增长量在 11 万出头 15 万以下区间估计不分能源模式也是很靠前的成绩了吧?关键是昨天 @蒋保信 大 V 做的调查结果里面(图三),M03 的用户对比车型里面主要还是海豹 06 和银河 E5 这类,传统三大妈已经连对比的对象都没了位置。也是应了 @孙少军 很久以前就提到“考虑新能源的客户会直接跳过燃油车”的上海特斯拉效应,而且这类用户越来越占据主导。接下来 M03 这类和比亚迪合力再这么一围剿 …….

所以马路上小心翼翼开新车的司机,越来越多都成了绿牌车司机,传统三大妈慢慢成为“老司机”的情怀收藏品了。

小鹏MONA M03 比亚迪海豹06 DM-i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新出行 & 小鹏 MONA M03 热爱之约

双擎会铁皮
2024-09-05

早在 2022 年,某厂家也拼凑出一个高速领航,找我们去路试拍视频希望传播。结果我们一用发现诸多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地方,反馈的时候对方未经深思熟虑脱口而出:啊?你们真的拿来“用”的啊?这句话瞬间把这个对话双方都惊出一身冷汗!

把这事儿挖出来讲是想作为一个较极端的例子,说说我对最近所谓“传统合资厂也有智驾供应商了,所以属于赶上来了,有了智驾以后也会好卖了”这个观点的看法。上述的例子是极端一点,因为我感觉他们压根没打算这东西真的会给用户用,甚至压根不会卖出带有这配置的车型(后续也证实),但当年高速领航那是个高大上在热议的东西,为了迎合领导那就得交个功课,做一波传播之后反正也没人会记得,用户买不到也不存在差评,没想到你们居然还打算拿来“用”?确实够惊吓,换位到我们这种拿来用的听到就更惊吓了 ….

当然,现在都 2024 年了,今天这个年代我觉得也没有厂家会沦落到这种程度,但还是有些共同点:

主要是缺乏培育智驾用户氛围的条件和目的
说白了就是:人有我有,配置表上有了相同描述的功能就完事儿了,至于后续有没有人用?啊,什么??这玩意儿还真的会拿来用的?

1、先说目的:
为啥刚才惊出冷汗那句话要强调“用”这个字?因为这是用户氛围和交流的基础。你内心连“用”都觉得不是必须的,爱用不用,还觉得本身这东西就不好用,就不该用,车就是应该手动开的,那确实没辙!
为啥这个配置必须要有用户氛围和交流?为啥一个顶配才有的座椅通风不需要?甚至一个得加钱选装的柏林之声也不一定需要?

因为智驾是一个千变万化,甚至涉及一定程度的千城千面需求的应用,使用细节渗透到毛细血管,所以现在激烈内卷的厂家,例如最近的理想端到端,小鹏的 5.3 昨天居然连续推了两个版本甚为夸张(引用一下 @肉肉爸比 @大懒货 两位老兄的微博截图)。而且这些细节甚至是需要跨越智驾这个技术模块与外面子系统进行融合,包括人机界面操作和例如 SR 及 EID 信息的展现等等等等。如果都不是自研的话那就属于涉及不止一个供应商的综合工程,各种新需求萌发都是来自用户和内测用户每天反复的通勤,总结了琐琐碎碎的反馈后权衡而修正进行继续增强。

然后说回我自己的例子,我分享的大部分智驾视频也都不是什么“高大上专业仪器场地测试极限性能参数”,而是琐碎的“回家路上等平淡无奇的买菜经历”,这都是实实际际在用的过程中街头巷尾展现的细节,在细微变化里面寻找迭代的变化。

这样的迭代属于不成熟?以前吹的落地一年最多更新两次那种称为成熟可靠?哪怕人类老司机在广州生活几十年,去上海开车都分分钟吃罚单,后续就看看那些以往天天吹“落地就成熟”来挖苦数字汽车的厂家,自己怎么施展和供应商的超能沟通力啦。

2、上面那句话就引出了条件的问题。条件岂止跟供应商沟通能力这么简单,产生用户氛围的条件还需要哪些?

别说现在高阶智驾了,好歹我也算目前还呆在丰田车群的人,大量雷凌卡罗拉都标配 LCC 有个四五年了吧?有啥被广泛提及的没?哪怕吐槽也没多少,是因为实在太出色了没人吐槽还是基本上没啥人去使用?我武断一点猜其实就是没啥人会用到,也希望这些大厂把启用 LCC 的路程和比例数据拿出来打我脸。

用户群体本身多年以来被培养为对类似智驾乃至智能化都普遍批判,然后“有个 Carplay 就够了,智驾不靠谱还不如自己开”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并且在群体里面“以老带新”,现在发现整个群体越来越老龄化并且缩量明显,才临急抱佛脚打算搞个供应商进来,然后在配置表上一填,然后大家就都买单了?这么容易的吗?如果是这么容易那配置表上也没输给比亚迪的插电和纯电车多少啊,比亚迪之前的产品智能化也不算非常出色,那为啥也是输给比亚迪这么多?

当然卖不动,他们的销售刚刚才在朋友圈上转发骂电动车是垃圾的小视频,转头就让你看看他们家的电动车?开啥玩笑 …. 这可不是段子啊,我微信上两田的销售也不少。

这帮厂家就仅把智驾当作是一个配置,而不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主要的用车应用场景,注定它根本没有培育用户的土壤。虽然目前对具有智驾强需求的用户数量占比还不多,但用户心智就是依赖这些初期用户群在社会上慢慢建立起来的。

说更直白一点,你问丰田车用户你那个 LCC 好不好用?他说:我在乎这个东西我还买丰田吗?

智驾发烧友 单Orin能做城区NOA吗?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4-08-17

都过去几个月了,广汽的朋友在朋友圈的轰炸还没结束,今天又步伐一致地集体群发一篇南方日报的文章,标题叫:汽车“内卷”,该休矣!(图一)

打开一看,内容当然也毫无新意,无非就把眼前激烈的竞争描述为仅仅是过度的“价格战”,仅仅是“卷流量”“卷价格””卷老板“,而不是卷颠覆性技术,呼吁竞争必须回归产品技术创新本身。说了一大通“正确的废话”。(图二,图三)

但眼前激烈的竞争恰恰就是在卷颠覆性技术,恰恰就是卷产品技术创新的本身,而价格和流量以及老板都是围绕产品的剧烈更新来展开攻势的。就像今天刚刚聊过的 https://m.xchuxing.com/ins/723793 极氪就是因为要短时间内让主力产品赶上城区无图 NOA 的步伐而弄出的轩然大波,虽然做法很难被人接受但反映出市场何其惨烈,技术产品竞争何其残酷。如此颠覆性迭代的时期,这种还是幻想回到当初躺赚日子的老车企至今都没意识到问题所在,产品无法跟上节奏的同时一而再再而三不遗余力在抨击所谓“内卷”。

想想当年的好日子是怎样的?我当然很清楚,11 年前我是凯美瑞双擎车主,那个年代凯美瑞雅阁迈腾帕萨特这几款车很有节奏地打默契球,表面上激烈竞争,其实换代改款时间刚好错开,时间差令每家有个宽松舒适期,三年中期改六年换代,产品周期的末期竞争力稍低就销量少一些,新品出来气势如虹就风光无限,舞台轮流上,你改完轮到我改,价格配置也都符合“潜规则”,例如座椅通风必须卖得最少的顶配才能有啊,大家都遵守得挺好从不违规,惺惺相惜安安稳稳过了这么多年好日子。但从来不需要有吞掉对方的意图,当然也不存在可能性,那种三年换个包围的改款方式想吞也没法吞啊。

结果现在已经进入了我感受到的“战争局面”。啥是战争局面?就是大家以真正地灭掉对手为目的。以前是默契球,打平各拿一分,现在是淘汰赛,打平也必须点球决胜。以我大迪王为例,如今虽然一个比亚迪已经比大众+丰田总和还大了,但绝无善罢甘休的迹象。例如:啥?凯美瑞现在降点价一个月还能卖一万多台?那就是比亚迪汉等轿车的工作没做到位啦!目标?理应你是零才是目标。

当然目标归目标,除非完全是同类项要不然不可能赢家通吃,但起码就是以这样的目标来付诸行动的,所以跟当年那种默契球完全两码事儿,打惯默契球的当然无法适应,这不就得整天只能呼吁“停止内卷”啰!

有人说这样要把这些企业卷垮,里面这么多人就业咋办?这是社会责任问题啊。就业?有本事的完全可以去胜的那方应聘啊,很多崛起的品牌在扩大规模非常渴望人才。没本事的在原来企业里面也难保不被淘汰啊。啥叫淘汰落后产能?当然包括淘汰很多混日子的岗位提高运作效率啊。

日前曾经还有人说我转达信息不够全面,例如;人家本田关闭生产线你就提,其实同时人家还新开新能源车生产线为啥不提?这典型也是没搞清楚啥是“战争局面”。战争期间,双方有核弹就值得一提,你搞一堆鞭炮提来干嘛?都这时候了还抖这种传播机灵?现在真的是真真切切卷产品卷技术的时代,新能源车生产线?本田新能源车的产品是啥大家不知道?有啥竞争力自己心中没数?新开的生产线有啥实际意义自己心里没底?

都啥时候了,还没打算发力啊?

比亚迪汉 比亚迪秦L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4-06-09

比亚迪发布 DM 5.0 之后,沸沸扬扬的争论热潮慢慢过去,我也旁观完了,也补上一些相关看法吧。之前看到有喷 NEDC 标准的、有说热效率我家实验室已经做到更牛逼的、有喷油耗和续航测试速度过慢的、有说纯粹因为油箱大占便宜的。但这些其实都妨碍不了比亚迪这次的量产产品确实把省油和长续航这类产品的竞争标准又再拉升了一个大层面。

我也算是这方面过来人了,10 年前双擎会最关心的就是各种汽车产品日常省油情况,举办多次丰田本田车主自发的油耗比赛,日常每天通勤个个抠抠搜搜都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去评价谁的脚法牛逼。

(图一)我本人也参加过本田的“推车”大赛,哈哈哈我们自己都这么称呼这个比赛,我开了两千多公里综合油耗是 3.1L/100km,奖了个 iPhone 手机用到去年才刚刚退役。

(图二)这个比赛一直延续至今还在举办,这是最近的宣传海报,都用上两台车总续航总数加一起来宣传了。但其实细心一看,都是两千多公里。我们当初是用 HEV 去比赛,如今用 PHEV,但因为平台限制所以油箱很无奈要缩小,结果里程没啥突破(为啥不能把油箱保持?因为没必要还是没办法?)

说到这里,我就想说说刚才提到的,目前竞争标准已经被 DM 5.0 拉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注意看图一的日期,8 月 17 日出发,我们跑到 8 月 23 日凌晨。足足六天时间每天起早摸黑地跑才跑了两千多公里,而且绝对打包票是全程不开空调的,这个条件还是否需要去精抠全程平均时速不?到了当今秦 L 和海豹 06 去跑,不管是官方找的各位媒体老师还是 @一路向北BYD 向北老师直播的,当然也很辛苦起早摸黑跑,但两三天时间跑个近两千甚至达到 2500 这种成绩,哪怕你再怎么说是省着开时速才 5-60 公里(向北是跑压限速),如果压限速跑不到两千等等等等 …… 都是提升了一个大层面。你知道我们当年(估计现在也是) 5-60 公里那是放弃比赛的车速吗?有斜坡溜车才能放肆一些的,毕竟是竞技比赛不是日常通勤,为了赢肯定得拼。

话说回来,高速上很多三大妈确实只跑 7-80 公里,已经跟这个很接近了。所以 @一路向北BYD 向北老师找了个雅阁一起跑也正好印证产品能力上的实际差异。

(图三)我本人甚至用凯美瑞在新疆跑续航比赛拿到 1.9L/100km 的成绩拿到第一名,这种比赛性质的距离实际通勤实在差异过大。哪怕跟一直保持时速 60 公里的通勤行驶都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我知道肯定会有杠精会继续抠,说秦 L 和海豹 06 比雅阁凯美瑞小,不是一个规格,但其实哪怕雷凌卡罗拉双擎我们也一直认可非常省油,也都亲自进行过比拼,也是达不到秦 L 这个级别的能力。发布会上两位销售老总在路况顺畅下跑了 2.4xL/100km,当然是借助了有利条件,例如视频看上去是晚上,路况顺畅,而且跑一百公里,属于单程距离比较长,这都是有利于制造低油耗的条件。但起码这种条件下卡罗拉雷凌要跑到 2 字头的油耗也是没办法的,不服气的车主可以自己去试试。

很多人至今对油耗都没啥实际概念,以为它理应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参数,如果同一台车出现两个差异很大的油耗数字,就代表其中一台有故障,或者有人作弊,各种阴谋论。

(图四)其实对于实际每天抠搜油耗的人对数字起落逻辑很清楚。跑单程十公里内和十公里以上相比,油耗都会有明显差异,如果十公里以上和五公里以内更是巨大差异。而且看均速也得看具体条件,如果你某一段地板油然后某一段几乎停下来,跟另外一台一直几乎匀速行驶的车相比,均速结果哪怕一样,油耗差异也很大。真正抠过的人,心里都清楚。

所以这次比亚迪 DM 5.0 的推出杀伤力真的很猛。能把行业平均标准这么大幅度地一拉,同时这种技术标签产品价格这样大幅度地一压,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啦。其他自主品牌其实很多都有类似储备,例如好歹有人可以把实验室非量产产品的认证亮出来,日后量产也是时间问题。对于两田这种就有点无法适应啦,毕竟常年灌输这种技术提升是多么的不可能,而且也才刚刚发布所谓第四、五代新产品,说实话我翻来覆去看都不觉得跟六年前的有啥本质区别。该咋办呢?只能继续找角度去杠,去喷呗 ………

比亚迪秦L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会

双擎会铁皮
2024-05-18

前两天看到微博上以及车友群里面在聊广本裁员的信息,不觉得奇怪。倒是因为认识广丰广本的朋友也不少,这段时间在朋友圈上看到很多公关媒介朋友经常发一些推广文,有点百味俱全,想扯远一点聊聊 ……

因为里面我看到不少“既熟悉又陌生”的关键词,
例如最经典的 “长期主义” 和 “销量不重要”

“熟悉”是因为,这论调确实早就被很多新势力品牌使用过。
毕竟新品牌都是处于发展周期的起步阶段,无论是产能规模渠道规模,甚至队伍结构等等都处于稚嫩的野蛮生长期,都在加大投入在研发和队伍渠道规模建设上,透过具有实质竞争力的产品和掌握行业最领先的研发技术吸引资本的持续投入,眼前因为品牌因素和技术路线没能立刻拥有市场表现,提提“长期主义”、“销量不重要”可以理解,继续埋头在深耕的领域站稳一个不落后的阵地就是了。

“陌生”是因为,真是活久见,这居然出现在本身都长期得连黑白片素材也不少的百年老店。
在当初躺赚年代吹嘘自己销量厉害的事儿也没少干,今时今日居然学起“眼前销量不重要”的腔调!难不成因为你们研发前瞻技术很厉害?好戏在后头?丰田的是指固态电池还是 L3/L4 无人驾驶?本田的今天一个“灵悉”明天一个“烨”,今天想拿通用的奥特能明天又要和日产合作的这种长期主义?花六年时间换一代的全新车型和六年前相比进化了些啥难道自己心里没点谱?

说到六年换一次代,我很熟悉的八代凯美瑞在九代上市交付前,印象中近年来从未试过月销量低于一万台,我看到的数据还经常都是两万多。结果九代一上来连续三个月达不到一万台,也开始发“销量不重要”“长期主义”的推广文了。

不少混这口饭的老师们也挺不容易的,一天到晚得写这种自相矛盾精神分裂的文章,我看到都觉得尬得出汗!

图一:才刚刚吹过“销量没输过”,发现势头不对再发“不能眼中只有销量”,矛头转移去全球市场最高利润,不晓得这些利润和中国市场经销商共享了没?

图二:前文才批评用户不该过分迷信智能化,后面就说提升智能化成了全球最好凯美瑞,然后最大亮点:智驾,8155车机和华为软件。结合图三看一下,这些不也正是被这位老师的作品描述为“花里胡哨”的东西?

图四:你看看,你们这些“缺乏真正技术创新”的东西都是“慷用户之慨”要用户额外花钱埋单的伪需求,我顶配都没这些东西价格还比你贵那是物有所值,六年换代连个白车身都不用改,真正技术创新在于前后包围,另外还包括比你更小更少的屏幕,然后加个华为供应链软件 ……

图五:价格战伤害用户,销量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会盲目跟进,但我们用最大限度克制的方式,所以:2.0L 比 2.5L 更好,我们的凯美瑞是全球最好凯美瑞!结合前面的宣传“为什么是最好”?因为智能化啊。但智能化又是花里胡哨?人家的是我们的不是,例如人家那些“500万最佳和遥遥领先”。但,你们连个车机都是找华为做的? ……… 我接不上去了,我连着看了这些一系列推文,只能说,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这个行当是真不好做啊!

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 这都是广丰广本的长期主义推文摘录。图十二我又乐了,4S 模式确实还继续有价值,但已经被提到作为合资品牌的优势这个地位了?

再说一句,老师们你们是真的辛苦了!

+3

综合 理想L8 理想L7 理想L6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4-01-23

越来越多厂家都认识到某些技术板块是必须的,如果落差太大在圈内都几乎是“社死”状态,所以也都纷纷加大力度并且把初代产品推出了。但我从用户角度的感知,“人有我有”这个第一步,距离真正入局还是太远了,因为产品要良性发展和迭代,太需要用户端的实际应用互动促进了。

例如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用智驾为例吧,某些品牌推送准高阶甚至已经算是高阶的智驾系统不止半年甚至一年了吧?至今起码我个人从投喂时代的各个平台都没发现有相应用户的分享,哪怕是吐槽。或许是因为没选装?或者就算标配也压根平时不用?两方面因素应该都有,而且后者可能更多。

别说一般民众,哪怕是混车圈的大 V 们,有些也是亲自买了 EQ 某车,凯某拉某车,但也从没看见他们分享过日常使用这些功能的内容。就算有也是产品传播期那种谁都知道咋回事的任务作品,过了传播期,不管是用户还是大小 V 的内容,都没了。

为啥?因为那些人压根就不用那些东西,甚至很多人内心是排斥和讨厌的,实在需要配合传播的时候,为了饭碗硬着头皮做个内容已经烧高香了,如果不需要配合传播的要么不做,要么发内容也是吐槽一通,说“不如自己开车云云”,见惯不怪。

这些品牌斥巨资投入这类研发,要跟上节奏,但无奈他们用户群的心智早就被培育得对这些是排斥的。或者换个角度说也行,就是排斥这些功能应用的人,都去选择了这些品牌。例如我也见过某些车友,哪怕牺牲一些配置也故意要买个没有高阶智驾的车型版本,无他,唯讨厌尔。

造成某些品牌辛辛苦苦也像模像样把一些功能做出来,搞了一通的传播,最后水花都没起来,想找个民间小视频都难。但是不做也不行,谁都知道后来诺基亚也出了安卓手机,纸面上也看着不错,但然并卵,所以往往出现我之前那个微博说的“丰田销售一方面私下跟客户交流,骂电动车不能买,一方面自己背了 bZ 的销售任务”!!

智驾发烧友 极氪009 理想L7 小鹏X9 小鹏G9 小鹏G6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4-01-07

作为围观的群众,最近隐约看过这样的剧本:

● 新车上市前(可能因为被骂得自信心过弱),内部决策矛盾,前怕狼后怕虎,最后定个保守的预估量。既没有提前预生产足够的成品量也没有给供应链足够的产能预期 ……

● 上市后订单一片叫好,订单超预期!赶紧召集供应链开会,临时提高供应链产能预期!供应商措手不及:档期满了啊老兄,俺也不是仅做你一家生意 ……

● 结果前几批交付量不足,等不及的用户陆续退订,新用户看见交付时长太长不想下订,后续订单增量疲软 ……

● 接着友商们参照你家一片叫好的定价策略,类似竞品用更甚于你的策略上市,公众的选择性已经多样化,一下子灭掉你的绝对优势!而且时间拖得越长,公众的新鲜度也都转移到新品上,后续订单更趋于平凡。

● 当你大声疾呼,我的产能已经提升啦,大家可以很快提车啦!然而大家的兴趣已经不浓厚了。虽然产品力依旧在,也能持续卖个不算很差的量,但那种一飞冲天并良性循环带来的增长势头就没了!

以上剧本类似的真实写照我自己围观过的也不止一家了,而某品牌哪怕招惹目前舆论最多抨击,但这方面真的是最为出色,暂时没有之一 …………… 也希望参演过上述剧本的品牌产品别再反复演绎,这种循环非常浪费青春!

小鹏G6 小鹏X9 理想L9 理想L7 蔚来ET5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4-01-04

推荐此文:http://t.cn/A6ldtqys 作为一名搞软件出身的人,对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极度认同!之前就老有人提及,所谓智能化(当初他们还只是认为智能化就是装个大屏可以运行安卓APP)很容易,传统大厂轻易就可以搞定,满街码农写软件的,哪怕招聘不到好的都可以花点小钱挖角一个队伍过去,这对传统大厂那不是轻易的事儿?说这话的就是那类喷别人对传统大厂缺乏敬畏之心的人。但恰恰他们就是对软件的统治力毫无敬畏之心,无知者无畏!智能化搞得一塌糊涂的传统大厂,甚至今时今日还有些车型需要去 4S 排队进行 OTA 的,为啥他们当领导的连挖团队都做不到?因为要挖要换的并非下层的码农,而是得换掉他们自己,那帮当领导的甚至很多中层都得换掉。那么,谁愿意换掉自己呢? #只要传统品牌一发力#

小鹏G9 小鹏P7 阿维塔11 小鹏G6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置顶 {{item.data.title}}

来自#{{item.data.theme_info.title}}{{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本周共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 人参与,话题内容折叠显示`:'话题内容折叠显示'}}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查看全部':'立即参与'}}
{{item.data.author.username}}

{{level.circle_title}}{{ { 1: '超', 2: '高' }[level.circle_level] }}活跃用户

{{level.week_text}} {{level.remark}} 去看看
{{item.data.author.user_honour}} 置顶
{{item.data.create_time}}{{item.status==1 ? ' · 待审核':''}}{{item.data.author.car_list&&item.data.author.car_list.length?` · ${item.data.author.car_list.map(e => e.name).join('/')}`:''}}
首页推荐 社区推荐 置顶推荐 精华
NO.{{i+1}}热度 {{item.hot_total}}
收录于周榜 TOP {{item.week_rank}} 收录于日榜 TOP {{item.day_rank}}
视频文章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duration}}

{{calculateAspectRatioFit(item.data.pics[0].width,item.data.pics[0].height).imgTag}} {{item.data.pics[0].video.duration_string}}
{{img_url.video.duration_string}}
+{{item.data.pics.length - 9}}
¥{{item.data.price}} ¥{{item.data.original_price}} 包邮 分类/{{item.data.garage_category_name}} 状态/{{item.data.garage_condition_name}}

+{{item.data.imgs_url.length - 9}}

{{item.data.series.name}} {{item.data.model ? item.data.model.name : ''}}

个人评分{{item.data.contents.fraction}}

点评:

{{item.data.title}}

{{related.theme.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membernum}}人参与讨论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