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AI Talk

2025年5月7日20:00,理想AI Talk 震撼来袭!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此话题~

正在讨论
{{active_title||'全部'}}
  • {{item}}
  • {{item.title}}
    {{item.title}}
{{item.title}}

逗爸逗爸
2025-05-09

【不懂就问系列】为何理想次次都一样……?

又到了理想焕新季,这次理想L系列的升级还是很大的,不止是上了THOR-U芯片,关键还升级了52度大电池,还有双腔(双阀)空悬。

老车主背刺是如今几乎已是行业铁律,但像理想这样信誓旦旦然后“打脸自己”的,实在不多见,因为实际上换代之前只要保持沉默就可以了,但为了“某些原因”还要出来“承诺”,就显得有点不够厚道了,难怪五一节前刚入的“老”车主们要怒了。

不过,想通透就能释然了……理想几乎次次焕新都这样,习惯就好。再说,最近买到老款的,也是有真金白银优惠了的,既然老款已经降价了,也没啥喷点吧?

再说,人刘杰是管销售的,又不是管产品的嘛{:狗头02:}……算了,看在李想行权,哲伦大婚的份上,别喷了,就说新款产品力够不够强嘛,如今就直接买新款吧?



@阿平同学 @小白同学 @阿鑫 @木子阿 @小马

理想 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发布 理想探店 理想AI Talk

飞机先生
2025-05-08

李想在思考什么?聊聊对理想 VLA 的看法 ...

1、李想对于 VLA(视觉语言行为) 的预判,比很多人坚决且大胆。

甚至可以追溯理想对这次改款的信心,不在车本身,而是更注重主动安全和基于 VLA 的 Thor-U 智能版的换新。

研读了李想昨天的对话,发现李想本人对于 AI 的理解,并不是浅知识性,而是从知识储备、公司策略到组织上的一系列构建。对 AI 内部从讨论、研究再到开发,最后看到产品价值点到推进上市。所以今晚 L 系列的发布也是一个重要的拐点。

昨天李想聊到的 VLA ,很多理论也跟当时周光跟我分享判断基本一致。我惊讶于李想对于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外,还有他对整个组织的影响。

从 DS 春节出来后,李想就开始讨论如何在 DS 开源基础上优化上自己的 VLA,就是端到端的多模态化。无论是理想 CTO 谢炎、理想基座模型负责人陈伟等都在春节的讨论中,甚至让原本计划 9 月发布的 VLA ,比预期还要更快。

其次在 VLA 训练中,理想的基座模型并不是做通用模型,所以是把 VL 也就是视觉、语言一起训练,这里面的视觉(V)需要特殊的基于行车环境的 3D 以及高清 2D 图像,车端上的行为(A)也要有更专业的汽车领域的数据和知识,这也是理想做基座模型的原因,因为不可替代。

2、行业并不会存在通用的智能体。

这个逻辑和周光当时聊天的观点基本一致。

周光认为 AI 从一开始的初级专才(L2)到通才,最后会到高级专才(L5)转变。而这个专才就是能够针对自动驾驶开发的智能体,也无可替代。

因为整个行业不会出现一个通用的 Agent(智能体),啥都懂啥都干还都干得好。因为不同行业里的 VLA ,里面的 V、L 和 A (视觉、语言和行为)都不一样。

而元戎除了部署 L2 也尝试在做上了 RoadAGI,也就是不仅在道路上的汽车,而是开发外卖、小车等移动机器人,这是未来通向高级专才的渠道之一。

而理想要做的改变是怎么让 AI 真在实现用户价值。这个能力的核心,是从一个信息工具变成一个生产工具的转变,这是和用户构建信任的基础,也称之为司机大模型的原因。

3、VLA 会变成一个竞争围墙。

两个人的判断出奇一致,规则时代做不好的人就做不好端到端,端到端做不好的人更做不了 VLA 。所以 VLA 的出现不是一个技术切换,或者能迅速追平的技术。

因为 VLA 要有一个更强大定义的基座模型、数据理解、又有预训练能力,强化学习各系列能力,还要如何把蒸馏后的模型塞进不富裕的算力芯片里。研发上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套算法。同时研发上也变成一个组织协同,而不是某位算法大佬主导一整个革命的时代。

其次是体验的围墙,VLA 核心体验就是拟人化。VLA 大家开始普及后,其中的 A 带来的体验也会有巨大的差异。 其次通过强化学习等手段,VLA 的安全模型也能够对应的提升。

最后是持久战,VLA 更重视积累。第一阶段大家拼的场景,从高速、城区、车位到车位等场景,但 VLA 拼的都是 AI 体系、技术积累,组织协同和长期投入。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段李想的回答:

什么是智慧呢?智慧就是我们跟万物的接触。

如果你没有去过森林,没有在森林里,认真地玩儿、住过几天,那你可能觉得木头就是做筷子的,就是做纸的,就是做桌子的,而并不是意味着它是一个生命,它是跟我们不同的生命,对吧?你没有跟孩子在一起长时间的生活体验,没有跟他们一起去玩,你就没法真正地去理解孩子。那什么是智慧?我觉得智慧就是我们和万物的关系。

但是怎么去提升我跟万物的关系?首先要有足够的时间跟万物去接触。所以我在讲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很卷,但这是恰恰是真正的人工智能的意义...

理想 理想L7 理想L8 理想L9 理想L6 理想i8 理想AI Talk

不是郑小康
2025-05-08

关于昨晚理想的 AI Talk,写到哪算哪吧:

- 印象最深刻的是张珺的一个提问:「你之前对内说过一句话,说理想的智驾原创性超过了增程」。

对理想的智驾确实有一种蓦然回首越过山丘的感觉有没有?底层的芯片(舒马赫,这个官方不说咱总可以说吧)、OS、编译器、上层全栈的算法,以及云端训练集群。这是一个非常全栈、非常深的研发和运营强度了。

全面的软硬一体——不是那种打擦边球的软硬一体,也是辅助驾驶终局的参赛资格。

- 在这个背景下,我就非常期待理想的 VLA。原因除了现在他们兵强马壮,能把 Thor 用好,还包括我在很多次直播的时候说过,从体感上来讲,似乎理想的端到端从 300 万 Clips 到 1000 万 Clips,体验有小的优化,但不再有质的变化了。

我不认为这是辅助驾驶的 Scaling law 失效了,而是算力算法和数据三驾马车,在数据集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算法架构没有大改,算力平台已经是瓶颈,所以理想是最急需 Thor 来大显身手的品牌。

理想急用 Thor,也能用好 Thor,就这么个事。

- 我对理想 VLA 最根本的期待是,100 多人的超级对齐团队能把 AD Max 的下限拉上来,不乱变道、行为可预期、消灭安全接管,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理想针对 VLA 做了一些传播,大概是说人可以和模型沟通了,比如发出指令「停到 B3」、「去星巴克旁边」、「慢点开」、「赶时间」等等,这里的技术基础是 VLA 的 L 是语言,输入的语料当中有文本、有语言,所以你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和模型交互。

这个不是说不重要,但我觉得是理想太过陷入到传播的惯性里了,我所谓传播的惯性就是每发一代新产品,一定要总结出带来了哪些新功能,一定要具象化,要告诉用户,不然传播没事干了。对传播有非常重的考核,团队就会自然形成这种惯性。

其实从 GPT-4o 到 GPT-4.1,你能说出 4.1 相比 4o 带来了哪些新功能吗?新模型的性能是全方位提升的。我对理想 VLA 的期待也是如此,我不急着过渡到和模型对话,先把下限提上来,把各个场景下的综合性能都提上来,虽然传播无从下手,用户和媒体知道好在哪,会免费帮你自来水的。

- 掌声送给朗博、贾鹏、王佳佳、夏中谱,詹锟…这帮人真不是一般的牛。因为华为能做好 ADS,这是大家预期之中的,但大家对的预期理想不是「不一定能做好」,而是既成事实——理想做不好辅助驾驶——这帮人把这个事实推翻了。

这是怎么办到的,过去一年朗博也出来接受采访,但我觉得可能还是没有接近真相。看过好多写华为的书,等理想辅助驾驶真越过了山丘,我觉得这个部门也值得出本书。

当然现在说这个有点半场开香槟了,朗博还在挠头,同志继续努力吧。

理想 理想AI Talk

不是郑小康
2025-05-08

再来发两个理想 AI Talk 的疑惑吧算。

一是下面这张 PPT。这个第三阶段的强化学习,其实只是后训练的方法之一,后训练可能包括监督微调、强化学习这些的,但总之强化学习应该是后训练下面的一个部分,而不应该是和预训练、后训练平行的一个阶段。

二是李想说他们判断特斯拉 FSD 在中国是 FSD v12.5 之前的模型,距离特斯拉的真实能力还有巨大的差距。

我这儿只是说我的判断,我开过中美两地的中控上显示 FSD v13.2.x 的模型,版本只有小数点后两位的区别。我的感觉是中美两地用的是同一个模型,就是 FSD v13.2。

FSD v13.2.6 在中国有没有规则?当然有了,最简单一个,FSD v13.2.6 为了合规不支持倒车,也就没了原地脱困、窄路掉头这些能力,你觉得这是特斯拉直接加一条规则完全锁掉了倒车,还是重新训练了一个没有倒车能力的模型?这个问题简直不需要讨论的。

但李想那段话语境里的「 12.5 之前的半规则算法的能力」,听起来是说 rule-based 和 NN 规划器融合的一个规控网络。

我天天开 FSD,感受不出来。我觉得完全是纯端到端,没有 rule-based 的路径规划和预测算法,一点儿都没有。

理想 理想AI Talk

置顶 {{item.data.title}}

来自#{{item.data.theme_info.title}}{{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本周共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 人参与,话题内容折叠显示`:'话题内容折叠显示'}}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查看全部':'立即参与'}}

{{item.data.author.username}}{{item.data.author.user_honour}} 置顶
{{item.data.create_time}}{{item.status==1 ? ' · 待审核':''}}{{item.data.author.car_list&&item.data.author.car_list.length?` · ${item.data.author.car_list.map(e => e.name).join('/')}`:''}}

首页推荐 社区推荐 置顶推荐 精华
NO.{{i+1}}热度 {{item.hot_total}}
收录于周榜 TOP {{item.week_rank}} 收录于日榜 TOP {{item.day_rank}}
视频文章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duration}}

{{calculateAspectRatioFit(item.data.pics[0].width,item.data.pics[0].height).imgTag}} {{item.data.pics[0].video.duration_string}}
{{img_url.video.duration_string}}
+{{item.data.pics.length - 9}}
¥{{item.data.price}} ¥{{item.data.original_price}} 包邮 分类/{{item.data.garage_category_name}} 状态/{{item.data.garage_condition_name}}

+{{item.data.imgs_url.length - 9}}

{{item.data.series.name}} {{item.data.model ? item.data.model.name : ''}}

个人评分{{item.data.contents.fraction}}

点评:

{{item.data.title}}

{{related.theme.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membernum}}人参与讨论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