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知士大雨

电动知士大雨

新出行认证:汽车博主

成就:首页推荐36次、社区推荐6次、精华推荐15次

关注0 粉丝217 获赞8543

  • 加入黑名单
  • 创作成就
  • 最新
  • 动态
  • 文章
  • 视频
  • 点评
  • 闲置
  • 投票
  • 个人信息
  • 门店优惠
  • 全部
  • 动态· {{circleNum.ins_num}}
  • 文章· {{circleNum.article_num}}
  • 视频· {{circleNum.video_num}}
  • 点评· {{circleNum.remark_num}}
  • 闲置· {{circleNum.sale_num}}
  • 全部
  • {{item.name}}·{{item.contentNum}}

优惠活动

抵扣券

权益礼包

亏电油耗5.32L/100km,这是什么水平?哪家比这个更低?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2 评论 2

乐道L90发布会的几个猜想: 1、慵长的两组家庭采访,让现场冷的要死,沙溢胡可暖场,再到斌哥发布价格,气氛被瞬间引爆,场内场外都沸腾了。 这个节奏是V曲线,如果是有意为之,有点牛批。 2、L90 Pro版本,售价26.58万,租电17.98万;Max版本,27.98万,租电19.38万,Ultra版本 29.98万,租电21.38万。 这是用9系车,吃20-30万的所有对手,包括大型、中大型、中型SUV,是要吃别人的6-7-8-9系,野心好大。 BaaS租电在乐道L90身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价格震撼。 3、接下来的走势是L90带动L60,乐道根本不着急出L80了。如果90销量火爆,接下来的三代ES8,蔚来会倾向于保利润。 4、现在大家都关心交车,9月1号首月交付量定生死,我目前持谨慎乐观态度,祝乐道蔚来大麦。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2 评论 2

#乐道l90# 发布会的户外场地,竟然对所有人是开放的。

65
电动知士大雨 评论 1

刚才跟同行的媒体老师聊天,这次乐道的点,真踩的很准,发布会如果早1-2天,就会赶上台风。这叫什么,这叫尽人事、听天命。 势头上升的时候,就真会顺顺顺。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3 评论 3

理想One老用户的复购权益:2020款两万元现金减免、2021款一万元,你们觉得怎么样?之前鸿蒙智行老车主的复购政策还是很有用的,我们就用这个政策把S7换成了M8。 #理想i8#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4 评论 2

#理想i8上市# Pro版本32.18万,Max版本34.98万,Ultra版本36.98万。你猜对了吗?

7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1 评论 1

理想VLA司机智能体验日,部分问题速记。 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 郎咸朋博士 理想汽车自动驾驶高级算法专家 詹锟 Q:从无图NOA到端到端生命周期都比较短,VLA会是一个长期架构么?是否能支持到城区自动驾驶? 郎咸朋:我们认为VLA有很强的技术潜力,虽然端到端是让自动驾驶从人工变成AI(智能),但端到端这一代,我们认为只有V和A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开始了VLM架构,但现在看来依然要合成一体,我们也研究了很多先进技术框架,VLA的架构思路来源于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是一个长期架构。 从某种程度上看,自动驾驶也是一个机器人,是四轮或驾驶机器人,我认为VLA架构会延续到机器人繁荣之后,才可能被其它技术替代,它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架构,技术潜力非常大,也更像人类的智能发展规律。 Q:VLA在Thor-U芯片上的运转速度能到多少?目前的10Hz应该只是一个起点,是否可以做到更高?特斯拉最新的FSD运转速度是多少? 詹锟:目前Thor-U的架构是最先进的,它支持的推理精度和混合精度已经是最强的了,我们现在使用的INT8和FP8是业界主流的或最先进的大模型推理方式,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另外,Thor-U芯片支持FP4,FP4比FP8多一倍的算力,比如FP8是700算力,FP4可以做到1400算力,这样的话算力的推理时延长会从10Hz变成20Hz。 同时,我们后面可以再进一步提升。 在大模型领域,这一年的时间里,在保持同等性能的前提下,主流大模型的推理成本平均下降了约 1 个数量级(≈10 倍),我们通过更好底层数据、更好的算法架构,做了一些硬件适配的算法,都能够保证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提高计算速度。所以我们可以再用几个月的时间迭代出一些更好、更高效的算法来适配当前的算力架构,推理帧率有可能达到20Hz,30Hz。 Q:VLA在双Orin平台能部署到什么情况?Thor平台上能做到10Hz的推理帧率,在双Orin平台上能做到多少? 郎咸朋:无论是公司要求,还是我们自己团队的决策,从VLA模型研发之初我们就决定要支持每个平台,并且要做到无差别支持。我们会重点关注模型部署帧率和模型部署的差异,两个平台我们是在同步推进的。从功能表现和模型表现上,我们会在两个平台同步且无差别的推进,请所有AD Max车主放心。帧率问题也是同样的,目前我们内部在进行一些模型优化,每天都会迭代出新的版本,我们最终交付的时候大家会看到比现在还要好的帧率。 Q:有些友商在自研芯片,未来理想汽车会不会自研芯片?是否自研芯片是基于什么去决策和判断的? 郎咸朋:现在已经有些企业在推进自研芯片,但是VLA的技术架构和模型还没有最终定型。自研芯片的好处是对于自己的模型支持成都会更好,而英伟达的通用芯片对于各种模型和算子的通用性会更强,我们一直用英伟达的芯片来进行模型部署和探索,希望能够通用性更强,不会把自己锁死在一些算子和模型架构上,等到模型架构的通用性解决后,我们可能会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Q:VLA里的L对行车的体验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用新的方式或新的架构带来的收益或提升会是怎样的?这个变化会很明显吗? 郎咸朋:第一,语言的智能或语言理解能力是必要的,除非使用先验地图信息或者其他信息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第二,如果真的未来实现了L4或纯无人,像今天在MEGA Home上其实是没法操作这个车的,只能用语言去指挥,如果没有语言能力,车都开不了。 但最底层的本质是有了L之后,CoT能力才会增强。像防御性驾驶,别的车也会有,它可能看到这个东西也会有反应,但如果将来没有这种思维能力,它遇到更加复杂或没见过的场景的话还会出问题,我相信我们VLA对这块的解决能力会非常强。所以,有没有L,实际上是这个模型本身也没有很好的深度思考能力的一个关键,这不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Q:扩散模型的出轨迹的时延问题,理想在做VLA如何快速去噪并实现一个比较稳定收敛的轨迹? 詹锟:大模型迭代周期分为两种,一种是重新训练预训练,也就是改变了基座;另一种是通过后训练微调一些特性,比如加入一些新的一些小的特性,以及修正了一些小的Feature或者Bug这是两种。 第一种要从头训基座需要以一个月这种级别来更新,理想对AI非常重视,我们会跟基座模型团队一起合作,我们的基座数据来自陈伟老师那边的基座模型。 包括3.2B也是完全定制的一个基座,而且它对英伟达的芯片是有定制化的提升,并且会以月级别进行更新,这个月更新反馈给下一个月要“迭代什么样的特性,加入哪些知识,提升哪方面能力”,届时“空间理解,语言理解,文字识别”这些能力就会提上去,所以我们每个月会有一个基座的更新。 其次,关于后训练的更新,主要取决于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的问题只是引入一些相关数据就可以直接解决,有的问题需要加一些新的prompt,需要加一些新的鲜艳的描述,我们会把数据做在数据集里面做一次后训练,这其实跟现在大模型的迭代思路是非常一致的。 我们Diffusion为什么能快?其实是这样的Diffusion已经发展了很多时候,从最早的生成图片,最原始的Diffusion,DDPM的那种方式去做Diffusion它可能要五十步、一百步甚至两百步这样的形式。 现在我们有很多新的去噪方法,包括DPIM或者flow matching流匹配类似于这样的方法,是可以大幅度降低迭代步骤。我们现在用流匹配基本上2-3步就可以出一次轨迹,2-3步并不会特别时延,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压力,同时我们出多轨迹也是一个并行出发的过程,毕竟芯片的算力足够大的,2-3步迭代是完全可以承受住的,时延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Q:方便说一下时延是在多久吗? 詹锟:现在时延大概在15毫秒左右。 Q:三步对吗? 詹锟:对,三步。 Q:VLA本身是具备思维链的过程,在VLA阶段超级对齐这件事儿还有意义吗?思维链本身就是在做一次对齐,人类规则包括现实的一种对齐,VLA还需要做吗? 詹锟:还是需要的,CoT是VLA或者VLM模型的一个特性,比如在做一个决定、一个决策前,可以用一些Token来做思考,这里面思考可能为什么这样想,甚至隐式Token都是可以做的,它只是一种思考的模式。 超级对齐指的是思考出来的模式,是否符合人类价值观,是否符合大部分用户希望的驾驶行为。超级对齐也分用“RLHF的模型对齐”或“人类偏好对齐”,甚至可以用一些其他的后处理兜底的方式去做一些对齐,这两种在VLA里面还是会继续存在,我们先用超级对齐RLHF重新优化COT。 比如说我让模型先采样出来8种CoT的逻辑,筛选出符合人类价值观的,做出对应的偏好选择,我们有Preference model(偏好模型)可以进行对应的选择。 Q: VLA上车以后,行车、泊车和AEB三个模块是不是都在一体训练了? 第二个问题,特斯拉目前做的Robotaxi、FSD、Grok4等,这一系列动作对咱们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或者换个角度说,理想正在做的努力,跟特斯拉有什么差别,或者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詹锟:我先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我们这次VLA推送的时候,行、泊、AEB都会在里面,而且现在的版本,其实都已经在了,我们也可以到时候再体验一下。 第二个问题,关于特斯拉,我们也非常关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们也专门有在北美的调研团队,我们自己在北美开了非常长时间的特斯拉,从12版本一直到现在,非常关注它的进展,并且一些动作细节有很多都是我们值得去学习、跟进的。它最近在做Robotaxi,也可以看到会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刚上线可能就20台车,这个范围内其实也出了很多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一个跟L4公司强运营的高传感器配置不同的路线,往Robotaxi走,其实还是要更加谨慎或一些细致研发的。 对理想来说,我们的目标肯定也是往那个级别自动驾驶去做的,我们一如既往通过技术的迭代一步一步做到全场景的自动驾驶能力,我们其实在Robotaxi上看到了他们可能的一些机会点和目前的一些曲线。 刚才郎博介绍的远程接管,特斯拉也做了很多样的运营,包括先采路线,把那些不行的先去掉,也包括随时都有远程接管的人,还有副驾驶的安全员等,他们在这方面也在推进,对理想来说,我们也会往这个方向逐步开始探索和尝试。 我们的技术栈、我们的能力,是瞄着这个最高的目标前进的。 Q:刚才郎博说一年内能实现,从技术能力上讲,是不是一年内实现L4? 郎咸朋:技术能力我们肯定是希望这么来做的。现在主要还是因为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差异度没有提升上来,很多的宣传等会被别人认为是不实的,即使有人做的对,有人做的不对,可能都会认为是有问题的。 对我们而言,VLA这套架构有三个观点:第一,我们认为它与人类思维和思考能力是相似的,是最有可能实现L4级别的架构;第二,我们会沿着这一方向推进,目前有同事正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机构、单位开展L4方面的讨论,并将深度参与国家在此领域的政策法规建设;第三,在内部我们有两方面目标:一方面会给大家提供一个自己开的时候使用辅助驾驶的安全的司机,另一方面,也会及时把VLA的能力再往上探索更高的可实施性,VLA能力迭代会非常快。 去年讨论端到端时,大家可能对一年后的发展预期还不明确,但现在回头看,可以发现发展速度确实很快,VLA的发展速度我觉得会更快,至少我们彻底摒弃了人工测试方式,因为只要有人参与闭环,效率就会受限,且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但前提是具备无人仿真测试能力,且测试一致性与实车完全一致,这也是我们过去一年多在端到端、超级对齐中积累的大量这方面的经验。 我们也积累了大量评测场景。过去用实车测试辅助驾驶功能时,可能只覆盖人开车时常见的场景(比如上下匝道、高速、城市道路、路口等),但今年上半年的超级对齐让我们发现,模型更容易出问题的场景并不完全等同于人类驾驶的经验。 这样就给我们VLA积累了很多模型会出错的场景,有些场景人开可能没问题,但模型却可能出错,甚至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积累的一些数据背后的场景故事。 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去很好的评测现在VLA的模型。还是那句话,大家看到的今天的VLA模型或产品真的就是我们第一版能上路的产品,大家可以多试一试,它可能有一些极限的场景,该接管接管,该干预干预,但我想它的发展迭代速度会非常快。 到明年我相信1000MPI只是一个量级,现在是百公里量级,明年具体数据不好说,但肯定是千公里量级,我相信到今年年底也应该能比现在高一倍,差不多400-500MPI量级,这是我今年的一个目标。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1 评论 1

你们想知道上周六,在理想研发总部VLA的Workshop里讲了什么吗?就是你们正在看的直播内容。区别是,你们不知道Q&A里讲了什么?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1

一个细节,直播枪击测试画面的时候,直播镜头切到了观众席,合规很重要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2

超短篇:懂车帝测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以聊聊了。 我之前说过:这是三场“大逃杀”。表面上,是品牌车型的PK;背后是辅助驾驶“脱管”后的生存战;而最终则是行业风向、消费者认知的买单。 几乎所有矛盾,都集中在品牌间的PK。懂车帝的测试标准、变量控制,过程完整性,操作手法,不断被网友截屏挑战、逐帧分析和质疑…… 我们的横评去年做了:天津、武汉、驻马店、再战武汉、重庆、呼和浩特、北京,共7站的节目。因为涉及PK、排名,团队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三件事: 1、更完整、更清楚的画面展示。 2、争议部分,操作有瑕疵的地方,会两次、甚至多次复现,并把结果展示出来。 3、如果当时不具备条件,我们会间隔时间再测。 这些“过程”,越清楚、越好,但受交通流量、各家系统标定不同。叠加我们的能力和资源有限,也不敢说能做好,只能尽力而为。 还有争议,也只能受着。 由于考点和路线连在一起,复现要花很多时间,有时候为了控制流量,我们只能在凌晨复现: 重庆站、考点1的无保护路口,某台车的减速可能被行人影响,复现在凌晨1点,路上没人的时候。 北京站、施工路夜考,晚上10点车流量依旧很大,无法判断减速是因为车流,还是障碍物,最后只能凌晨1-3点重拍的。 尽管如此,小鹏P7+的测试过程依旧有瑕疵,样片出来后才发现。 解决方案是:小鹏时隔三周后再去复现,本来是漆黑一片,再去的时候,路灯装好了。 怎么办呢?只能节目里实话实说,希望观众谅解,如果被喷,就受着,谁让你当时不够严谨呢? 好在我们的测试规模小,暂时还能吃得消。 而如果不是车型PK,比如今年4月点到点横评,讲车位到车位的差异部分,各台车的场景展示就没有刻意控制变量。 所以目标,会影响操作与呈现。 从懂车帝的节目呈现、结果来看、我理解的目标:是辅助驾驶“脱管”下的表现,是不接管的风险问题,是讨论边界问题。 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我做,大概率会展现边界“线”的上下两面。 既:什么情况下能过,什么情况下过不了;不会只放“过的”,也不会只放“挂的”。 但按照之前的经验,这种节目太理性,不会有大流量,这也是我们目前的现状——“没流量”。 内容为目标服务,不同人会有不同选择,受众和消费者,会有各自偏好,这就是社交平台的现状。 单看辅助驾驶的生存之战,这期节目输得很惨,有人会说:某款车表现很好啊。 你怎么知道,如果改变某个设定,某个因素,某款车还会好呢? 我不是说测试作假。而是整场考试,对考题的设定,对临界点的选择非常专业,我猜主创团队里,有做过量产和测试的人,知道临界点在哪,知道它一定会撞。 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系统有ODD边界、有临界值。你了解它的临界点,结果展示的也全是临界点。结果是错的吗?不是。但总感觉怪怪的。 这就好比:学的是C1驾照,考试的时候,用的是加长的公交车,挂科是一定的。 让我五味杂陈的是:这些边界问题,现阶段就是辅助驾驶的命门,行业在努力解决,长尾问题在减少,但依旧有,还需要更多时间。 所以这个测试好的一点,是给滥用辅助驾驶的人浇了一盆冷水;它不好的一点,是否定了这个行业,为安全所做的努力。 拿“消失的前车”举例,它是最难的,它并不简单。 多数情况下,当前车发现静止障碍物和故障车时,只要条件允许,发现就是发起变道的节点。没有前车会那么极限变道,故意陷害后车。 我知道有人会杠,所以请注意,说的是静止物体。如果是缓慢减速的故障车辆,对后车来说,反应窗口就要好很多。 所以这是一个极限的、长尾的场景,也就是所谓的corner case。 行业为了解决这个极限场景,开发了一个叫AES的功能,在安全前提下,通过紧急转向,控制车身运动,来解决突破物理极限,无法避免的碰撞。 但这个功能执行有一个前提:叫“让速不让道”,在左右都没有变道条件的情况下,功能不会触发。 在懂车帝的测试里,左侧是连续、高速、小间距通行的车队。 即便车队中的司机发现,右侧有故障车,他车需要变道避免风险时,也没有任何同理心,没有让出丝毫的空间,没人减速。 所以,AES在这个假设的场景里,被直接BAN掉了。 我特别怕某个不懂自动驾驶的老板,看完这个测试后,会痛骂花了百万预算,占用大量工程和数据闭环资源,主张开发AES功能的负责人: “你们这群废物,懂车帝的测试都过不了!” 这是在用1%的长尾场景,否定一个有价值的主动安全功能。 我觉得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展示AES能够解决的场景,同样展示它搞不定的场景,就比如:这个连续车流。 告诉大家AES概率,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该接管要果断接管,别去赌。 但这样的节目谁愿意看呢? 或许只有更惨痛的失败,才会让人警醒? 只是,那些在滥用辅助驾驶,开车睡觉的人,会相信这期节目吗? 他们可能还会睡觉。 而那些本来就很守规矩的, 会不用辅助驾驶吗? 他们会更认可自己的做法。 而没用过辅助驾驶,打算尝试的新用户,会怎么看待这个功能呢? 尤其是长辈,会跟他们怎么说? 我不知道。 如果你是这类用户,来评论区里聊两句吧。 最近几天,我问了很多做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朋友:如果是L4,是萝卜快跑、是小马智行、是文远知行的Robotaxi,跑同样的测试,结果会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回答会不同,但大家都认可一点,“菜”只能多练。 因为自动驾驶人、自动驾驶行业所为之追求的:就是让我们的汽车更安全,在这个终极目标到来之前,任何测试都是渺小和苍白的。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1

超短篇:懂车帝测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以聊聊了。 我之前说过:这是三场“大逃杀”,表面上,是品牌车型的PK;背后是辅助驾驶“脱管”后的生存战;而最终则是行业风向、消费者认知的买单。 几乎所有矛盾,都集中在品牌间的PK。懂车帝的测试标准、变量控制,过程完整性,操作手法,不断被网友截屏挑战、逐帧分析和质疑…… 我们的横评去年做了:天津、武汉、驻马店、再战武汉、重庆、呼和浩特、北京,共7站的节目。因为涉及PK、排名,团队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三件事: 1、更完整、更清楚的画面展示。 2、争议部分,操作有瑕疵的地方,会两次、甚至多次复现,并把结果展示出来。 3、如果当时不具备条件,我们会间隔时间再测。 这些“过程”,越清楚、越好,但受交通流量、各家系统标定不同。叠加我们的能力和资源有限,也不敢说能做好,只能尽力而为。 还有争议,也只能受着。 由于考点和路线连在一起,复现要花很多时间,有时候为了控制流量,我们只能在凌晨复现: 重庆站、考点1的无保护路口,某台车的减速可能被行人影响,复现在凌晨1点,路上没人的时候。 北京站、施工路夜考,晚上10点车流量依旧很大,无法判断减速是因为车流,还是障碍物,最后只能凌晨1-3点重拍的。 尽管如此,小鹏P7+在测试过程依旧有瑕疵,样片出来后才发现。 解决方案是:小鹏时隔三周后再去复现,本来是漆黑一片,再去的时候,路灯装好了。 怎么办呢?只能节目里实话实说,希望观众谅解,如果被喷,就受着,谁让你当时不够严谨呢? 好在我们的测试规模小,暂时还能吃得消。 而如果不是车型PK,比如今年4月点到点横评,讲车位到车位的差异部分,各台车的场景展示就没有刻意控制变量。 所以目标,会影响操作与呈现。 从懂车帝的节目呈现、结果来看、我理解的目标:是辅助驾驶“脱管”下的表现,是不接管的风险问题,是讨论边界问题。 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我做,大概率会展现边界“线”的上下两面。 既:什么情况下能过,什么情况下过不了;不会只放“过的”,也不会只放“挂的”。 但按照之前的经验,这种节目太理性,不会有大流量,这也是我们目前的现状——“没流量”。 内容为目标服务,不同人会有不同选择,受众和消费者,会有各自偏好,这就是社交平台的现状。 单看辅助驾驶的生存之战,这期节目输得很惨,有人会说:某款车表现很好啊。 你怎么知道,如果改变某个设定,某个因素,某款车还会好呢? 我不是说测试作假。而是整场考试,对考题的设定,对临界点的选择非常专业的,我猜主创团队里,有做过量产和测试的人,知道临界点在哪,知道它一定会撞。 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系统有ODD边界、是有临界值。你了解它的临界带点,结果展示的也全是临界点。结果是错的吗?不是。但总感觉怪怪的。 这就好比:学的是C1驾照,考试的时候,用的是加长的公交车,挂科是一定的。 让我五味杂陈的是:这些边界问题,现阶段就是辅助驾驶的命门,行业在努力解决,长尾问题在减少,但依旧有,还需要更多时间。 所以这个测试好的一点,是给滥用辅助驾驶的人浇了一盆冷水;它不好的一点,是否定了这个行业,为安全所做的努力。 拿“消失的前车”举例,它是最难的,它并不简单。 多数情况下,当前车发现静止障碍物和故障车时,只要条件允许,发现就是发起变道的借点。 我知道有人会杠,所以请注意,说的是静止物体。如果是缓慢减速的故障车辆,对后车来说,反应窗口就要好很多。 所以这是一个极限的、长尾的场景,也就是所谓的corner case。 行业为了解决这个极限场景,开发了一个叫AES的功能,在安全前提下,通过紧急转向,控制车身运动,来避免突破物理极限,无法避免的碰撞。 但这个功能执行有一个前提:叫“让速不让道”,在左右都没有变道条件的情况下,功能不会触发。 在懂车帝的测试里,左侧是连续、高速、小间距通行的车队。 即便车队中的司机发现,右侧有故障车,他车需要变道避免风险时,也没有任何同理心,没有让出丝毫的空间,没人减速。 所以,AES在这个假设的场景里,被直接BAN掉了。 我特别怕某个不懂自动驾驶的老板,看完这个测试后,会痛骂花了百万预算,占用大量工程和数据闭环资源,主张开发AES功能的负责人: “你们这群废物,懂车帝的测试都过不了!” 这是在用1%的长尾场景,否定一个有价值的主动安全功能。 我觉得更好的处理方式,是AES能够解决的场景,同样展示它搞不懂的场景,就比如这个连续车流。 告诉大家AES概率,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该接管要果断接管,别去赌。 但这样的节目谁愿意看呢? 或许只有更惨痛的失败,才会让人警醒? 只是,那些在滥用辅助驾驶,开车睡觉的人,会相信这期节目吗? 他们可能还会睡觉。 而那些本来就很守规矩的, 会不用辅助驾驶吗? 他们会更认可自己的做法。 而没用过辅助驾驶,打算尝试的心用户,会怎么看待这个功能呢? 尤其是那些长辈。 我不知道,如果你是这类用户,来评论区里聊两句吧。 最近几天,我问了很多做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朋友:如果是L4,是萝卜快跑、是小马智行、是文远知行的Robotaxi,跑同样的测试,结果会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回答会不同,但大家都认可一点,“菜”只能多练。 因为自动驾驶人、自动驾驶行业所为之追求的:就是让我们的汽车更安全,在这个终极目标到来之前,任何测试都是渺小和苍白的。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12 评论 5

上周五,带电动知士小伙伴们去门店体验了下乐道L90,因为动态试驾我没去,所以这也是我第一次开L90。 我们5个人里面:有两位蔚来车主、一位理想车主,大家试完之后挺感慨的,市场的激烈竞争,让这么好的产品,在20-30万价位就能买到,L90虽然叫乐道,但在蔚来的产品序列里并不低,新技术的使用,加上一流的工程能力,即便与其他9系对比,也是可圈可点,不落下风的。 我的个人感受,L90的动态取向也是家庭化的,底盘滤震一流,俯仰和横向控制很好,我专门坐了第三排感受了一下,无论是震动的过滤,颠簸路段的处理,还是NVH的静音性、都要比我的1代ES8(二排)、陈师傅的2代ES6、吉吉的理想L7好太多、太多了。 在舒适模式下,加速踏板的动力输出极为线性和丝滑,这点我不意外,让我意外的是:动能回收的调教,即便在强回收模式下,我全抬加速踏板,不踩刹车,回收也是线性减速的。这不是回收动力弱,而是回收风格参考了燃油车的全松油门,有一段过渡,这能极大的缓解乘客的晕车感。 图片中,我在三排左侧,小妹的二排是一个超大的女王空间,她没有往前调整,我的乘坐舒适性(左侧)也是有保障的(我183cm),空间部分,我也建议你带着全家人去体验。很巧合的时,排在我们后面的试驾用户,也是一家六口过去的。 这次体验,我们也拍了一期VLOG,想看更详细的分享,可以等本周的节目。

电动知士大雨 点赞 3 评论 1
你已将对方拉黑,无法查看其主页内容
由于用户设置,你无法查看其主页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试试换一个关键词搜索吧
已加载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