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管理
激光雷达上车元年的到来!
文章

最近看车展啊,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激光雷达这个东东,上车的数量始终在增加中,从纯电汽车到混合动力再到燃油车,都开始将激光雷达纳入自己的配置当中。从去年年底上市的小鸟汽车开始,到今年上半年已经有六七款新发布的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就像一路开挂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上了车。

据佐思汽研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新车激光雷达安装量达到2.47万颗;2022年下半年,国内拟交付的激光雷达新车达10余款,包括我们的飞凡R7等,将大幅提升激光雷达上车量,预计全年总安装量有望突破8万颗!

 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很吓人,毕竟大家的感知里,这货就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玩意儿怎么一下子就这么大规模了?曾经某沙雕品牌有这样一句广告语——四颗以下,请别说话。实际上,激光雷达在新势力车型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鄙视链,只是如果不是对新势力车特别感冒的人,对其还略有陌生。

 那大家知道什么是激光雷达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唠个十块钱的,讲一讲激光雷达的前世今生,内容绝对干货满满,大家睡前阅读可不要直接睡过去手机砸脸上了哦~

讲到激光雷达的必要性啊,就要从智能驾驶的路径说起了。

目前全球范围内智能驾驶拥有两种技术路径,“弱感知+超强智能”与“强感知+强智能”,其明显差距之一,是在于是否使用激光雷达。第一种弱感知+超强智能,就是不使用激光雷达。该路径下智能驾驶传感器不使用激光雷达,仅用摄像头进行车周围环境的感知,搭配AI模拟人眼。代表企业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特某拉了。第二种,强感知+强智能,增强感知能力,以补充AI软件算法和智能的不足。代表企业包括谷歌Waymo和我们国内的大部分车企。

特某拉遵循硬件先行、软件更新原则,硬件从Autopilot Hardware 1.0升级3.0再至取消毫米波雷达,芯片从使用Mobileye、英伟达的外部芯片到搭载FSD自研芯片,软件从V7.0更新至10.0版本,一步步走向纯视觉方案。特某拉选择纯视觉方案,一方面遵循马斯克奉行的第一性原理,即通过模仿人类视觉来实现自动驾驶;另一方面则因为激光雷达过于昂贵,不符合公司降本路线。特某拉曾宣布,自2021年5月起北美版Model 3和Model Y汽车不再使用毫米波雷达,自2022年2月中旬起北美版Model S和Model X也取消毫米波雷达。

特某拉纯视觉解决方案依靠8个环绕车身并覆盖周围360度的摄像头来获取周边信息,再通过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结构HydraNets优化摄像头图像处理能力。利用矢量空间技术实时绘制3D鸟瞰视图并形成4D的空间和时间标签的“路网”帮助车辆把握驾驶环境,进而更精准地寻找最优驾驶路径。正因为全球售出超过100万辆的汽车,特某拉积累了海量的路况数据,并以超级计算机Dojo的强大算力作为训练支撑,从而全面实现纯视觉路线。

好家伙,不得不说一句666,敢情所有路上跑的特某拉汽车,都是在给人公司做道路测试实验呢。

所以呀,如此庞大的数据集和高算力要求,使得其他车企难以模仿特某拉走视觉感知路线。 另外,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纯视觉方案在安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根据NHTSA官网发布的信息 2018-2021年间已确定有11起车祸是在特某拉Autopilot系统开启情况下未能识别路边物体而发生的。而国内的特某拉辅助驾驶事件,虽然真真假假迷雾重重,相信大家也都有所耳闻。

童年男神林志颖,时间都无法带走的容颜,被特某拉轻轻松松就带走了。。。

 基于目前主流车企数据和算法能力不足,仅摄像头信息很难支撑其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多传感器方案能够获取更深度的3D空间信息,对于位置、距离、大小的感知也更直接准确,点云转化算法、算力要求较低,能够帮助大部分车企实现自动驾驶的快速落地。另外,感知模型是基于概率的弱推理产出最小化误差的强决策模型,误差无法避免。在实际应用中, SOTIF车规要求感知模型除输出识别判断外,还需输出判断的置信程度,当某一传感器感知模型置信程度较低时,最直接的做法便是采用其他置信程度更高的模型输出。

而激光雷达目前探测范围在200-300米,探测精度小于3cm,远高于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受到频段损耗的直接制约(远距离探测探测必须使用高频段雷达),也无法感知行人,且对周边所有障碍物无法进行精准的建模,特别对高处物体及小物体检测效果不佳,但穿透性、抗干扰能力更强;目前主要应用于防撞场景。激光雷达进一步确保长尾场景安全性,在L3及以上自动驾驶路线中重要性愈发凸显。

所以鸭,出于技术和安全的考虑,激光雷达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进阶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选项,蔚小理、智己、长城等陆续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型,2022年啊不得不说,就是激光雷达的放量元年 。

好了十块钱唠嗑就到这里,下回啊我再讲讲激光雷达都有些什么奥秘和黑科技,说不定还能形成个科普小系列哈哈,大家多多支持哦!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首评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 type!=10 ? '前排沙发空着~' : '暂无相关评论' }}

{{type!=10 ?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 :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