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管理
智能座舱OS飞机稿:重新设计特斯拉
文章

1.前言

我一直想写这篇文章,想了三年了。

三年前,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我选择进入新能源行业,有个原始动力就是我认为目前所有的车机系统都不太好用,自认为自己有用武之处。三年之后,在我几乎接触过除了智驾外的所有软件模块以后,终于有契机让我梳理一下自己对智能座舱OS的思考。

实际上这个话题非常宏大,如果在公司内部估计会分成十几份文档和无数次的汇报。我挑了三个目前行业里尚未有充分共识的、不同层级的点聊聊:

  • 细胞层面:智能座舱OS的交互原则
  • 器官层面:中控屏的交互框架
  • 物种层面:智能座舱未来可能会怎么发展

作为特斯拉车主,我以自己最熟悉的产品ModelY的硬件框架作为基础。同时身为Mona的参与者,说是重新设计Mona的OS也不为过。

这篇文章我尽量不掉书袋,由于是从自己作为车主的体验出发进行设计,大部分是基于个人痛点的延伸思考,注重场景演绎,而不是逻辑推导。

2.智能座舱OS的交互原则

2.1 人机关系

智能座舱是以驾驶舱为基础,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人、车、环境相互交互的完整终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座舱除了屏幕以外,还要包含物理按键、语音、氛围灯等等信息表达和用户交互的设备。不过整个智能座舱里面承载功能最多、交互最复杂的,还是屏幕,智能座舱的操作系统主要可视化和交互动作也是由屏幕承载,本文提到的智能座舱会默认优先讨论屏幕模块。

要讨论座舱的交互原则,我们得先讨论屏幕的人机关系。

很多时候,讨论到座舱的人机关系就会拿出一张类似的图,之前做移动互联网产品,其实也有类似的图,无非是按照手指头(对座舱来说是手臂)搞个近易远难的关系。但是我们找一些头部的互联网产品(毫无疑问他们在交互设计上投入了大量的精英和资源,也有大量反复验证过的结论),会发现很多产品不符合所谓的人机关系要求——以抖音为例,常用的交互按钮基本都在左图“Easy”区域外,而“Easy”区域放的都是很少点击的内容。

因为人机交互的范畴不仅仅只有一个手指头或一只手臂,用户也可能是两个手指操作手机。同时在某些场景下,把手指从这里移动到那里的代价并不高,可能让信息表意更清晰变成了更重要的设计导向。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一下座舱的人机关系到底包含哪几个层面。以特斯拉ModelY为例,为什么需要动手臂操作呢?本质上是由于屏幕距离导致的,座舱中控屏是典型的中距离布局——手臂刚好在能够到、够不太到的这个区间内。

中距离的屏幕布局带来以下的人机特点:

(1)点击方式从指尖点击变成了 指肚点击 ,所以每次点按的区域更大。

(2)从移动指关节变成了移动手指、手腕甚至肘关节,行程更远, 精准度更低 (这里有更深的研究,可以自行搜索人体的“终末轨迹修正”机制)。

(3)视野距离更远,对小字体的 辨认难度变大

作为驾驶舱,这块屏幕跟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相比,还会增加以下特点:

(4)座舱本身的密闭环境也导致环境光明暗变化、对比更大, 屏幕辨识度进一步降低

(5)驾驶行为消耗了大量的注意力,座舱中控屏更多是被 瞥视 ,而不是注视。

(6)驾驶舱跟个人设备还有个特点,个人设备是专人的,使用频度非常高,驾驶舱不仅面临着驾驶员和乘客的不同决策,一般来说一个家庭里面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驾驶者,还存在 常用与不常用 的差异。

实际上座舱中控屏的人机交互还会包含更多层面、更完整的分析,先择出这么几条。

2.2 设计原则

上面的设计要求大概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视觉层面,跟信息传递相关,一类是交互层面,跟高效、准确表达意图相关。我们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设计要求:

视觉上:

  • 形状易辨认
  • 颜色易感知
  • 大小易看清

交互上:

  • 交互区域大
  • 热区间隔大
  • 交互步长短
  • 交互容错高

引导上:

  • 操作习惯相似
  • 意图提醒轻盈

之前在做Mona的时候,内部对很多产品提出了“ 可用、易用、爱用 ”的三个维度,我觉得这三个维度的层次划分是很正确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身为当局者,不可避免地卷入“爱用”这个维度的雕花,从Mona的实际产出来看,在“可用、易用”这个层面的完成度是不高的。我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一个动机就是我觉得要做到“可用、易用”,这件事的复杂度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非常多。

本文提出一个设计主张, 不仅仅是可用易用了,而是“随便划拉也能用” 。

很多时候我们会找简单的解法,例如一提到座舱不容易交互,就说可以用语音兜底。但是跨语言、跨方言问题甚至是聋哑驾驶者,就被我们这种偷懒的想法忽视掉了,况且现在语音的解决程度也远没那么好。这就像《信条》里面的时间钳形战术——一条小队专注通过语音来替代物理交互,还需要一条小队专注怎么把物理交互做的更易用。

身为驾驶者,在专注驾驶的时候,通过余光瞥视,伸手随便划拉也能完成需求

2.3 智舱横评

为了验证同行能否满足这个要求,一种方法是讨论严格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比如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的《汽车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测试评价规程》,会详细定义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环境等等模块。

这种全面、专业的研究自然是好的,但弊端是工序太复杂,这种严密的工作适合长阶段做评价,或者验收前做测评,不容易指导我们日常的设计工作。本文是我从自己需求出发做YY设计的过程,因此主要用场景演绎法,看看我经常遇到问题的场景下,不同产品会怎么解决?

参赛选手有:特斯拉ModelY、小鹏P7+、小鹏Mona M03、蔚来ET9、理想MEGA、领克Z20、智界R7、小米su7,按照几个典型场景体验记录。

俗话说,智能座舱就是导航、听歌、调空调,我们就看这三个场景,每个场景抓差生代表。

(1)一边开车一边修改路线

这是我非常高频且非常痛的场景,出现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 开车到半路,老婆打电话让我去哪哪哪买个东西
  • 开车到半路,感觉续航顶不住了,得半路充口电
  • 早晨送老婆上班,途经点到了,希望删掉途经点看看剩下几条线路哪个更快

修改路线的差生代表是小鹏Mona M03。

左图是正在导航的界面,这个时候如果你想修改途经点,要点击哪里?实话告诉你,尽管我重度参与Mona项目,但是这个项目交付给小鹏一年之后,我为了写这篇文章又专门试驾了Mona,第一时间也没有找到怎么修改途经点或者其他路线修改的按钮,我甚至不知道怎么结束导航!

第一步的答案告诉你,就是点击正中间的导航信息卡片,卡片下面会伸出来一截小屁股,上面有结束行程和更多按钮。

那么添加途经点,是不是点击“更多”就可以了呢?并非如此。更多按钮指向的是地图设置页面,例如播报开关之类的,跟路线修改没关系。

正确答案就是,Mona不支持在导航的时候修改路径、添加途经点,需要手动结束导航之后,才能添加途经点。小米也不支持导航是添加途经点,但好歹退出导航的按钮很清晰,逃过了抓差生环节。

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个哑巴,就得把车停在路边,进行这么复杂的操作。如果我是个新手司机,在高速上战战兢兢的时候,只能闷着头向前开了。

假设我是个高超的驾驶者,已经在一边行驶的时候一边结束了导航,开始添加途经点了。那么我需要在这么大的界面里面找到那个小加号,点击之后走一遍搜索poi的操作,然后重新再确认路线页发起导航。

按照上面的标准看下Mona的评价。

视觉上:

  • 形状易辨认:❌。这不是形状容易不容易辨认的问题了,在交互之前就没有任何形状。
  • 颜色易感知:🚫。没有形状,无从谈起颜色。
  • 大小易看清:🚫。没有形状,无从谈起大小。

交互上:

  • 交互区域大:❌。比如上面的添加途经点按钮,就是个没有文字的加号,点击区域小于我手指肚的面积。
  • 热区间隔大:❌。添加完途经点后,添加按钮与下面的删除按钮、删除按钮与左边的拖动按钮,热区间隔都小于我手指肚的面积,容易误触。
  • 交互步长短:❌。这应该不会有疑问了吧,包含多个页面、多个步骤的跳转。
  • 交互容错高:✅。容错倒是相对清晰,毕竟每个按钮只要找到了,表意还是比较明确,也只有点击操作,不太会做错。

引导上:

  • 操作习惯相似:✅ / ❌。这是我自己也比较纠结的。从操作习惯上来看,mona的这套交互显然很像手机端的操作,并且高德地图也是必须退出导航才能添加途经点。但我并没有继承这个天天使用的操作习惯,还是感到很困扰。应该是场景差异,在一个端上熟悉的操作习惯,在另外一个端(本质上是另外一个场景下),就有了新的要求。比如我自己是边开车边操作,操作距离又比较远的话,本身会比较心急,情绪状态跟自己操作手机都不一样。
  • 意图提醒轻盈:❌。但凡有点指引,我也不会像上面这样晕头转向。

(2)一边开车一边听歌

听歌环节的差生代表是问界M7。

我先问个终极问题,一边开车一边听歌时,听歌的需求跟平时戴着耳机听歌的需求一样吗?

对于我和周围很多朋友来说,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需求。戴上耳机,更多时候是在享受音乐。而手握方向盘,更多时候是我们能够扯着破锣嗓子引吭高歌的专享时刻。就拿歌词这个小点来说,问界的解决方案是不够好的,关键原因是空间利用效率太低了。

虽然特斯拉车机是简陋级别,但是开车唱歌这件事,还真少见比特斯拉做的更及格的——我得看清楚歌词啊!

上图绿色的面积是歌词显示区域,问界这么大的屏幕空间,只有弹丸之地用来显示歌词,红色的区域是关键句,满满当当的记载着方寸之间。唱歌的时候,一方面是要“提前”看清楚本局歌词,另外一方面也要尽快看清下一句歌词才对。特别是驾驶的时候,对文字数量的要求更高。问界的照片中还是个流行歌,如果是一首rap呢,我要带着我的兄弟们在山顶上摆造型呢?那歌词就没法看了。

按照上面的标准看下问界的评价,交互和引导层面暂时不展开讨论了。

视觉上:

  • 形状易辨认:❌。主要是视觉表达效率的问题。
  • 颜色易感知:✅。过关。
  • 大小易看清:🚫。本句歌词勉强过关,后句歌词很难排列。

(3)一边开车一边调空调

空调环节差生是特斯拉,有个标新立异的学生是理想。

先说特斯拉,左上是新版空调界面,左下是旧版空调界面,我认为是反向优化,直接打分:

视觉上:

  • 形状易辨认:❌。新旧版本相比,按钮变成无边框的,也就是说我意识不到点击哪里是点击按钮,之前只要对着按钮区域瞄准就行了,现在要对着小图标瞄准。
  • 颜色易感知:❌。从色块变色,成了线条变色,暗夜模式下更不明显。
  • 大小易看清:❌。不提了,就说前后挡风玻璃除雾的按钮,真的得盯着看才能区分出来,更何况这两个图标的表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那么熟悉的。

交互上:

  • 交互区域大:❌。同上
  • 热区间隔大:❌。大部分按钮问题不大,个别按钮距离太近,例如空调上下调温箭头。特斯拉在媒体控制上,热区干涉的问题是重灾区,例如媒体播控卡片上,拖动进度条和切换卡片的动作十次有八次会互相影响。
  • 交互步长短:✅。勉强及格。
  • 交互容错高:✅。勉强及格。

引导上:

  • 操作习惯相似:🚫。
  • 意图提醒轻盈:🚫。这两项应该交给用户评价,因为从逻辑上,特斯拉的风量调节等可见即可得的交互方式并不是常见的功能交互,但是毕竟出的早,这种风格也是特斯拉早期的卖点之一,可能已经被大众接受。(但我爸妈显然是有学习成本的)

为什么把理想拽出来,是因为使用理想的时候让我犹豫了。

十年前刚开始做app的产品设计,当时我们学会的第一课可能就有“少即是多”,一页只干一件事。猛一看,理想的UI设计完全违背这个原则——所有的按钮都铺在面上,密密麻麻像个飞机的控制台。

但是,无论是静态试驾,还是动态试驾边开边用的体验上,我反而觉得理想这种设计非常方便——虽然第一眼会觉得有学习成本,实际上每个按钮都有清晰的图标和文字说明,用了几次之后,要调整什么几乎可以盲操,不需要穿过层层菜单来回翻找。更何况我试驾的是MEGA这种大车,空调、座椅调节项更多了许多,如果还是原来需要翻页的操作,总归增加了步长。

这真的挺有意思,是个反共识的交互,让我们多观察一段时间看看用户的反馈。

另外,行业里少有把快捷控制的Bar放在左边纵向排列的,小鹏和理想都有些车型有些阶段是这样的。我自己在使用PC电脑的时候,都会把mac的dock和win的开始菜单放在左侧纵向,因为对于横向屏幕来说这样放置是最节省屏幕空间、视觉利用效率最高的,并且人眼定位一般来说是从左上角开始定位的。不过他们后来取消了这种设计,有时间真的值得挖掘一下这样设计的优劣取舍。

(4)优秀学生代表

就是它,小米su7。我其实很避讳说自己是所谓的米粉,但每次聊到小米的设计,我总是赞不绝口。吹毛求疵的讲,肯定能找出来优化空间。但是在可用性、辨识度角度,在我体验下来一圈之后,小米目前确实是做得最好的。

体验的时候还有个感受,就是视觉细节(例如圆角有没有毛刺、图标与页面风格是不是匹配、布局比例是不是协调),从我的感官来看,小米和理想是第一梯队。曾经我认为flyme auto应该是这个方面的佼佼者,但是实车(领克Z20)感受下来,还是感觉窗口层级、网格对齐这些细节有各种鳞次栉比的冲突感,不够细致。

我真的还想再吹一句小米,自从常用手机也换成小米14ultra,才感受到原来手机系统已经卷成这个样子了,你能相信在手机的震动设置里面,小米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来给自己的“生命感美学”洗脑么?科技平权、审美平权,通过使用产品让自己更喜欢自己,这就是我感受到小米传达出来的设计理念。

(5)设计标定

光说不练假把式,作为交互设计弱鸡的我,也斗胆提出一些设计标定参考,来匹配前面的设计原则。

我想声明的是,这些产出只是作为原则推导的产出物,让整个思考过程有始有终,但并不代表下面所有的产出是正确的、更不是最佳的。

我一向主张任何一个产品经理(哪怕是B端产品),只要你的产品有跟交互有关的部分,你就要亲自画交互,不要怕会干扰设计师的判断,真正牛逼的设计师是不会受你这种弱鸡的干扰的。反而这些肉眼可感知的具体的设计案例,能够帮助你补充苍白的语言传达不出来的设计意图。相关的讨论我放在了《 产品经理要自己画原型图 》一文中了。

牛逼的设计大部分是由于不同工种的人坐在一起,互相外行指导内行,互相侵犯,才设计出来的 。

献丑了。

这部分的产出,我本来想从输出一个完整的智舱OS交互评价指标体系起手,后来想想罗里吧嗦、班味太重,读起来也费劲,不如就找些最细节最细节的点。

第一,交互热区规范。建议图标配合文案说明功能,每个交互区周围有肉眼可见的热区范围指引。

第二,交互热区大小与间隔。建议交互热区的大小根据手指中距离抖动范围标定,建议交互热区的间隔根据肉眼可轻易分辨两个对象的标准进行标定,建议相邻交互热区的中心间隔大于中距离手指抖动的范围。

第三,最小字号、最小图标大小。建议根据实际的屏幕尺寸、人机关系,来标定在屏幕上能够辨认的字号、图标大小最小值,以及舒适辨认的字号、图标大小。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这一类的约束条件可能还能体系化地挖掘很多。这篇文章我只给自己2天收集素材和写作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想到哪写到哪了。

其实这部分写到这里差不多就够了,这段讨论我最想表达自己一个关于协作的观点:产品经理跟设计师应该怎么合作?

我认为是, 产品搭台,设计唱戏

产品经理应该定义需求,定义信息结构,定义交互优先级,把这些含有业务思考的信息输出给设计师。设计师基于产品经理的输入,在限定的约束框架下发挥创造力。

举个例子,产品经理应该定义我们要设计一棵植物,所以它的细胞得有细胞壁,它的外表得有坚固的组织。至于设计出来的是高耸入云的竹子,还是屹立山头的松柏,这就是设计师的专业领域了。

某种程度上,二者就是互相侵犯的。我不认为产品经理只把一堆信息结构,甚至只把文字描述的功能逻辑叙述给设计师,就能做出惊艳的设计,我甚至坚持C端产品经理尽量自己手绘高保真原型图——因为只有你自己把字号、布局一比一地复刻出来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才知道自己有没有提一个离谱的需求,有可能你以为这个页面能承载这么多信息,但是根本画不出来。

3.中控屏的交互框架

前面这种微观颗粒度的讨论是细胞层级,那么以上面的设计原则为基础,这个操作系统的框架可能是怎么样的呢?

3.1 分布导向

分布导向上没有什么独创性设计,行业里不少前辈肯定有充分的研究。无论从人机交互的角度,还是从同感易理解的角度,目前大多数智舱系统的布局导向都是一致且容易理解的。

解释一下上面的信息分类:

  • 环境信息 :通用的、相对稳定的、与座舱环境相关的信息,例如时间、温度等
  • 驾驶信息 :与驾驶有关的、一般是动态的信息,例如车速、档位、仪表等
  • 临态控制面板 :跟用户当前状态有关的控制,例如正在听歌的时候的播控
  • 常态控制面板 :跟用户当前状态关系不大、座舱固有的控制,例如空调控制入口、应用入口等

这些分类里面为什么有这些功能?如果掉书袋的话,实际上要分各种用户各种角色各种场景,一层一层梳理需求的全集,然后归纳分析,但这也太死脑筋了。座舱也发展这些年了,当前的技术约束下,用户在座舱内的需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集合,我们可以按照以往经验拿来主义,不用每次都第一性原理进行分析归纳。

3.2 归纳整理

按照信息量和用户所需的注意时长划分二象限,把座舱OS设计常用的模块摆进去,一般来说右上角的内容信息量大、用户注意时长高,需要占据主视觉,左下角越简单、越临时,一般有临态窗口承载就行。

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不同的座舱设计中,四个角的元素一般大家设计都是趋同的,但是十字型的交界处,不同品牌有自己的思考。

  • 桌面,鸿蒙是一张大图,小米是三分屏。
  • 歌词,特斯拉是大白板,理想是小框框。
  • 各种快捷操作,mona是从左侧划出,小米是从顶部划出。
  • 交互反馈,有些是底部的toast,小米和flyme auto则是集成到底栏上。
  • 仪表,有的能接受仪表集成到中控屏,有的得独立出来。
  • 播控,特斯拉在左下角,理想是右侧卡片,小米的卡片可以来回移动。

你看,我用了一种偷懒的方法——有共识的部分,拿来抄之,没有共识的部分,各取所长。当初在360上班,老周管这个叫“微创新”。咱们就重点讨论分歧点。

讨论桌面 :注视桌面是指用户在不开车的时候,或者不需要地图的时候,可能会欣赏一下桌面。当有地图需求的时候需要给地图让道。鸿蒙的设计没问题。

讨论歌词 :根据视觉原则,歌词的大小、颜色需要有辨识度,而歌词(考虑到看前后句的需求)信息量比较大,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展示面积。驾驶的时候可能需要与地图并行展示,但歌词一般不需要交互,可以往右边放。

讨论快捷操作 :以mona和小米为例,无论哪种设计,从交互角度的交互区域、热区间隔、交互步长都能满足需求,但是二者都需要从屏幕边缘划出,不一定满足“交互容错高”的要求。可以考虑扩大触发热区面积,同时还不能影响屏幕本身的窗口内划动操作。

讨论交互反馈 :固定位置出现的好处是预期稳定,用户容易接受“哦原来结果会在这个位置冒出来”,好像符合操作习惯相似的要求。但是考虑到驾驶行为的特殊性,如果我在A区域进行交互,在B区域进行反馈提醒,眼球有个转动的过程,那意图提醒就不够轻盈了。这样看起来小米的设计是很巧妙的,因为驾驶的时候大量的交互都布局在屏幕下部,其中大部分都是车控类的交互,所以小米把交互反馈集成到底bar进行设计,既满足稳定性地提供相似操作习惯的要求,又是一种轻盈的提醒方式。

讨论仪表 :既然要重新设计特斯拉,这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实际上无论怎么分析,有一个独立的仪表一定是更用户友好的,也能大大降低设计成本。并且我还想表达一个设计意图,就是把驾驶相关的和体验相关的内容从屏幕上分隔开,仪表屏就是承载驾驶相关的功能,中控屏就是承载体验相关的能力,从根本上杜绝随便划拉屏幕影响驾驶的可能性,这也是我非常不喜欢屏幕挂挡的原因,在屏幕上随便划拉多少会影响驾驶动作。既然仪表和驾驶信息不得不集成到娱乐屏,视觉位置估计没太大争议,我们需要考虑既能避让交互热区,又不至于挤占各种临态主视觉太大的空间。

讨论播控 :典型的看人下菜碟,有需求的人会很高频使用,没需求的人一动不动,小米的柔性框架方向是好的。

3.3 交作业

这是一份粗糙的作业,但是也足够来说明设计思路了。

第一,抄。前面分析的各家优秀的地方,例如小米与底bar结合的反馈提醒;例如仪表区的设计,实际上mona的仪表区不是我设计的,而我在出这份设计稿的时候也完全没有提前看mona的样式,只是根据信息类型区分了驾驶类信息和环境类信息,并且把固定的、常显的往左布局,把临态的往右布局,不知不觉间竟然几乎就成了mona的方案。

第二,取舍扬弃。特斯拉原始播控卡片上的按钮是很多的,但是实际用起来不需要那么多操作,一些按钮的功能逻辑也完全可以合并(例如循环播放和随机播放)。但是其他品牌的播控,只简化到播放/停止、下一曲两个操作,又不满足我的需求(前面讲了,本篇的方案全是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当然我也可以搜集一些用研来矫正、合理化我拍脑袋的想法),所以对按钮数量进行了重新布局和取舍,把对歌曲的控制放一行,把对界面的控制(显示歌词,实际上如果支持播放器大卡片,可能也有卡片放大的按钮)放一行。

再比如快捷控制的呼出方式,大部分车企都是从顶部向下滑,这有个问题是如果顶部放了仪表灯,这些仪表灯同时是可点击的(中控屏上没有仪表的设计里面,电池按钮也是可以点击的),必不可少会有一定误触问题。我倾向于采用mona的设计方案,从左侧滑,正常情况下左侧中间的位置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交互的组件,不存在误触的可能性。但是这样就没办法采用小米的侧边手势了。小米的返回手势是好的嘛?虽然符合移动端的操作习惯,但是跟点击返回按钮相比,这个动作从快速一瞥的点击变成了要短暂注视瞄准边缘进行滑动,无论是视觉上还是交互上都加大了难度。我倾向于以驾驶安全性为优先,不在屏幕各个窗口的边缘设计需要注视的手势操作,只在屏幕的边缘保留手势操作——屏幕边缘完全可以摸着盲操。

第三,适度创新。这就完全凭手感拍脑袋想了。比如拖动进度条,我自己听歌的时候算是个中频操作,听歌的时候会拖到副歌,听播客有时也想快进,但是特斯拉原来的设计太容易误触了,那不如手指碰到卡片底部热区的时候,冒出来一层粗壮的进度条,防止我误触呢?同时在卡片布局的时候,也尽量把按钮规避开进度条了。再比如给交互反馈增加了个返回按钮,以便不小心误操作的时候能够给用户明确的指引。一般来说我可以不设计这个返回按钮,让用户点击窗口外的地方。但是考虑到车机系统有大量不遵循移动端交互共识的设计,这里还是给用户“明确轻盈”的意图提醒。再比如歌词窗口,参考网易云的锁屏歌词适度增加设计元素(至于好不好看,肯定是不太好看的,只要保证了歌词信息足够大的展示区域,在这么大的窗口中,留出来1/3的面积给艺术表达就更好了。这就是我说产品与设计互相侵犯的地方,反正我就摆成这个鸟样子了,作为牛逼的设计师,你赶紧给我出个秒杀我的稿子来)。

当然迫于时间关系,上面的方案也有大量不合理的设计。例如对播放器窗体的思考,左下角的播控卡片、歌词窗体有没有可能合并成占据右侧的大卡片呢,这样也能符合小米柔性框架的布局。例如临时消息放在哪里呢,会不会与导航信息干涉?

这就需要我在很多文章中反复提到的“ 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的过程,好的系统设计一定不是在案头推理、精妙推演出来的,有了框架思考,需要补充大量的业务实例,再去修正框架思考,左脚踩右脚,不断精进。整个智能座舱是上千条feature组成的复杂系统,这篇文章里面的只言片语只是为了借花献佛。

3.5 附加题

聊到这里,我觉得现在的草稿还达不到“ 随便划拉也能用 ”的要求,上面几乎所有操作还是需要瞥视或者短暂注视,智舱的屏幕交互可以盲操吗?

作为十几年的英雄联盟玩家,我最专注的时候可能就是狂点地板、躲技能对线走位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是怎么快捷操作的呢?是轮盘。这种交互被广泛使用在各种游戏里面,例如刺客信条换武器等等,学习成本很低。

如果驾驶者在屏幕的任意位置长按0.5s,就能触发轮盘,然后朝某个方向一划拉,是不是也能执行某些快捷操作呢?这些快捷操作可以做到更自定义、多样化,可以认为是扩展出来的虚拟盘控。

4.信口胡说未来的智能座舱

我能想到,聊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觉得这个作者就是酒囊饭袋,产品设计不只是这点表面的视觉交互,智能座舱是个贯穿前后端、软硬件的复杂系统,果然垃圾产品经理只会画ppt。所以我留了最后一个篇幅,想聊聊看似跟本文不太相关,却是我的思考源点——未来的智能座舱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想严密讨论这个话题,可能需要单开一篇篇幅,我就碎片化的聊聊,讨论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智能座舱几乎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算力最高、电量最充足的智能设备,为什么智能座舱迟迟没有应用生态呢? (只在应用商店里面提供几个移动端应用可不算啊,这些应用都没有基于座舱场景修改业务模式)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核心用户(驾驶员)的注意力没有释放出来 。随着智驾技术进一步发展,驾驶员的注意力逐渐被释放出来,才有了消费智舱需求的空间。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对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一个误区,以为这个理论是用来分析具体某个需求的,例如我设计一个抢红包的功能,到底是满足了生理需求还是自我实现需求,分析的对象过于微观了。马斯洛需求理论是对完整的用户个体,特别是在具体场景下用户的完整状态进行分析的。某个需求可能处于马斯洛里的某一个层次,用户本身应该在右图横轴上的某个位置。

我想用这个理论来说明我对注意力的理解,当驾驶对注意力的占用逐渐降低的时候,用户的位置会在右图从左往右移动,就有了消费更高级需求的空间。

智驾能力为智舱体验提供基础的用户基础。

其次有个直接原因,目前的智舱没有互联的流量,进而没有商业化的网络效应。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目前的智舱生态是点对点分发的逻辑,用户有这个需求,找这个应用,解决这个问题,是单点、串行的。同时,智舱相关的商业化充其量是会员模式,可以算是劳动成果的搬运,按量付费,没有网络效应。

我认为互联网最牛逼的发明,一是流量分发,二是效果广告。

流量分发让流量流动、互联起来,你在A站看到的东西,会吸引你来到B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推荐系统,都做到了把流量从这里拽到那里的任务。效果广告的本质是价值转化,把不值钱的注意力转化成了值钱的价值,这样流量流动才有商业化的价值。二者相互配合,形成网络效应,谁能占据用户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转化成更多的价值。你看,目前的智舱上,流量流动都是断头路,更不存在效果广告。

我知道说这话肯定挨骂,车机上放广告,开车先看30s是吧,真有你的。当然这里肯定需要克制和取舍,上面的流量流动和效果广告,在目前看来,肯定也不符合安全、合规要求。但我认为这是趋势,等到车辆完全不需要用户驾驶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情况会改变吗?商业的本质就是增长盈利、降本增效,这是不可逆的客观趋势。

第二个问题,如果智舱上有了应用生态,在早期发展阶段,这么多的应用是怎么出现在智舱上的呢?

首先不是定制开发,比如现在很多车机上都是拿三方api自己开发端上的壳子。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业务,智舱角色一定负担不起这么多业务持续迭代的开发量,每个业务角色在早期也一定看不上某家车企这点蚊子肉。跟互联网相比,智舱能提供的流量实在太少了。

其次不是小程序,虽然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尝试这个方向。首先小程序也需要开发和迭代,目前大部分头部业务的小程序并不是app端的一比一复刻,其次小程序目前的技术路线导致它更适合做短时交易,对于复杂交互、长期浏览类的产品形态并不能很好承载。

其实思来想去,就是在车机端运行Android原生app了,别管是直接装在车机上还是用沙盒,得能做到智舱角色统一适配后,能接入大部分app,同时不需要各个业务角色做定制开发。

但是智舱毕竟不是手机这个端,例如调用摄像头扫码、访问相册、访问通讯录等等app常用的行为时,可能需要智舱在系统层级做一些手车联动的活,例如让智舱能够直接访问到手机相册。更别说跨端的复制粘贴了。

这几家之前做手机的厂商目前看来,都在手车互联方向有所思考。还是为了打通生态,把移动端应用生态与智舱联结起来。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根据不同端独特的场景特点进行融合。

第三个问题,这么多端参与,用户的操作会不会很复杂?

这其实就是我认为智舱大模型最应该发力的方向,不是什么文生文、文生图,而是GUI agent,尤其是跨端的GUI agent。用户开着车,需要在智舱上打开一个应用,手机收到验证码,它帮我读取验证码填进去登录,并且用“可见即可说”功能跟随我的指引翻页、浏览、执行任务,把文本发给手机,把路线发给地图等等。

当新能源的价格战真正卷到10w级别,也就是说大家花10w块钱就能买到一辆智能化程度还不错的车(能够跨端互联),然后开个三五年,变成四五万块钱卖掉,汽车就真正成了电子消费品,就该上米家和华为商城卖了。到了那个时候,消费者卖车的购买决策可能就不是价格、外形、空间了,而是看这辆车是接入米家还是homekit还是鸿蒙智联了。

这延伸出来第四个问题, 车载语音仅仅是语音交互功能吗?

显然不是,前面提到的GUI agent在极早期的时候,毫无疑问就是以语音交互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只思考语音这件事毫无疑问是陷入了局限视角,车载语音就是随身agent的雏形。

苹果发布新siri交互界面的时候,让我大为震惊,我感叹他们巧妙的设计语言——新的siri让我感受到,虽然它就是一团没有肉体的光晕,但是它能听懂我在说话、它能盯着我说话、它能用手指出具体的位置。如果真的有地外生命的话,它可能真的是某种硅基生命形态。

我们辩证的来看以小鹏为首的具象、拟人的语音形象,和以苹果为首的抽象派。我认为语音(或者说agent)的终极形态一定是一道色彩斑斓的光晕,那道绚丽的光跑到哪个设备上,就说明那个设备成为了这个生命体的躯壳。但是能力这么强大的生命体,为了照顾卑微的人类,捏一个拟人形象也不是不行,比如《三体》里面的智子。

绕了这么大一圈,才绕回到话题的源点。

所以作为产品经理,去琢磨智舱上这些微观交互的问题有没有价值呢?我认为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都指向最终那个智能体的生命形态。如果有一天我提个需求,要求所有可交互的空间都要在架构上预留发光属性,这就是为以后的agent服务的。

换个更务实的角度。微观的交互研究不是屠龙之术,只是目前座舱智能化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没有让座舱智能化真正成为卖点,用户对智能化的理解往往还是智驾和大屏不卡,所以目前这个方向肯定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变现的方向,对个人和对企业都是如此。另外一个现实是,智舱座舱的交互标准远远没有达到最优解。你看移动互联网发展了十来年,才从早期妖魔邪祟花枝招展的各种交互规范,变成了现在苹果安卓几乎一个样,移动互联网快逼近交互范式的了。反观智舱,无论从现状还是个人体感上,智舱的交互都有太多太多没有妥善讨论的问题。

这件事短期利益不够高,但是长期一定是有价值的,无论从务虚还是务实都是。那么如果我们持续积累这方面的能力,持续沉淀自己的思考,把别人不愿意花功夫、花时间去想的体力活积累起来,有没有可能会像琦玉老师一样,每天坚持做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深蹲,以及10公里长跑,变成一拳超人呢?

最后夹点私货,最近在看智能座舱方向的产品岗位,有没有合适的坑可以交流一下~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首评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 type!=10 ? '前排沙发空着~' : '暂无相关评论' }}

{{type!=10 ?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 :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