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首页推荐
- 撤销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智驾在2023年迎来了一波爆发,小鹏华为等智驾头部企业相继发力,舆论热度蹭蹭蹭的往上涨。但随之而来的不光是相关车型的热销大卖,更多的是对于智驾的质疑和不削。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划掉),这到底是智驾真的吹过头还是大家对它有莫大的误解呢?
智驾现在到底好不好用?不同的使用环境;不同的智驾策略;不同的年龄和习惯等都会导致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在此,我不求结论,只想大致罗列一下目前制约智驾发展的外部因素,这些“阿喀琉斯之踵”也许这次智驾技术的进步更为重要。
叠甲:
- 以下纯为个人主观观点
- 以下的“智驾”主要指城区智驾

一.得不到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随着“智驾”热度的提高,大家有没有觉得各种“使用智驾导致事故”的新闻越来越多了?今天他用NGP追尾了,明天他用NOA车毁人亡了,听的大家毛骨悚然。
智驾会导致事故吗?一定会的。首先目前的智驾并非完美,不完美就会出错,很简单的道理。另外,很多人很多地方都有不好的驾驶习惯,奈何你智驾规矩的开,也架不住隔壁车乱来啊对不。
所以我们使用智驾是要时刻牢记:精神集中,观察四周,突发状况,及时接管。
智能驾驶不是自动驾驶!
而智驾导致的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不规范的使用智驾而产生的。“插个瓶子睡觉”,“边吃东西边玩手机”,“打死不手控,相信它可以的!”不一而足。但遗憾的是,网友们从新闻中了解到的往往是“用智驾出事了”而已,掐头去尾只看结果,从而加剧了人们的不信任感。事故的当事人也会理所当然的把事故的责任推到智驾身上。“用智驾容易出事故”的心理暗示就这么种进了人们的心中。

二.难以到达的心之彼端
智驾相比汽车上的大部分配置和功能而言,是非常难让大众确切感知到的。可能有人要说可以看网上“小视频”啊,铺天盖地的都是。但按我个人的理解,看和实际体验差别还是很大的,在你没有深度的体验过智驾之前,你很难把它脑补出来,特别是看着它开的那种感觉。让用户感知到的成本是很高的,这里的成本既包括钱也包括手段。
而唯一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亲自去试驾,但干过汽车销售的都知道,邀约试驾是多么难的一件事。。。而最普遍的方式:在展厅里看一看配合销售“口若悬河”的介绍,是很难让智驾深入人心的。无法让潜在用户及时快速的体验到,这个亏吃的明明白白。

三.是刚需还是添头?
首先问一个问题,对于一辆家用车,注意是家用车,你最看中的是哪几点?
对我而言,在体验过智驾之前,品牌、外观、内饰、空间、舒适配置、NVH,售后服务、智能座舱,甚至动力可能都会排在智驾的前面,以上这些都是很容易能够感知到的,并且一看就知道“很有用”。而智驾就有点玄乎,很高科技的样子,但实际好不好就吃不准了。
随着现在买车主力的平均年龄逐渐走高(年轻人太穷啦!悲),老一辈对这种“花里胡哨”的功能更加不感冒,就算年轻人试驾了并且很喜欢,“金主爸爸”也很有可能一票否决(再悲。。。)。你跟他们说这车有座椅通风,有HUD,有冰箱彩电大沙发,他们会幸喜的点头;你说这车有牛逼的智驾,那多半没啥好结果,这就是现实。

四.黄金却卖白菜价
众所周知,智驾系统的研发成本是很高的的,华为传说有5000人,小鹏则可能有2000,极氪理想等等也至少有千人以上,光人力成本就很可怕了。但如果你想用智驾去额外收费,那恐怕是想多了,“免费的可以耍耍,要钱?再见!”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归根结底还是对于智驾的不信任,更多是出于“我能自己开为什么要机器开”的心理。高昂的成本却卖不上价,但知道是未来所以又无法扔掉,主机厂们一定很崩溃吧。
智驾之路,道远且难。本人在体验了近2000km的纯城区智驾以后,主观感受就是可用但很多情况下并不好用,但我依然很喜欢,困难是暂时的,未来是光明的,希望它能赶快“成长”,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智驾的乐趣与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