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龙YL

朱玉龙YL

新出行认证:汽车博主, 微博大V

成就:首页推荐103次、社区推荐8次、精华推荐10次

关注0 粉丝535 获赞10386

  • 加入黑名单
  • 创作成就
  • 最新
  • 动态
  • 文章
  • 视频
  • 点评
  • 闲置
  • 投票
  • 个人信息
  • 门店优惠
  • 全部
  • 动态· {{circleNum.ins_num}}
  • 文章· {{circleNum.article_num}}
  • 视频· {{circleNum.video_num}}
  • 点评· {{circleNum.remark_num}}
  • 闲置· {{circleNum.sale_num}}
  • 全部
  • {{item.name}}·{{item.contentNum}}

优惠活动

抵扣券

权益礼包

风阻测试造假,别急着下结论! 如前面所说的,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快速崛起,“风阻系数”也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卷起来的核心参数,通过不断反复的传递给消费者,正逐渐成为汽车消费者衡量是否高级,是否先进的核心指标。许多车企在发布新车型时都会强调自家车型拥有“全球最低风阻之一”,甚至以0.2X和低于0.2的成绩作为技术实力的象征。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期风阻测试的差异,是否就是造假?通过抽取车辆测试数值之间的差异,意味着车企造假了么?答案是:未必。 备注:现在轻易用这个造假的词,造成的品牌影响太大,因为可能按照结果来看会造成很大的品牌和经济损失,这会牵涉到法务的问题,我们在这里试图去探讨测试风阻过程中的差异点,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一些结果差异。 我们常说的风阻,其实是“风阻系数”,英文缩写为 Cd(Drag Coefficient),它表示车辆在单位面积和单位风速条件下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影响这个数值的因素非常多,除了整车造型,还有后视镜形式、底盘覆盖、进气格栅设计、尾翼控制、轮毂造型等细节,甚至车身高度、姿态也会有显著影响。 当然实验本身还有风洞对标试验,对标通过评估风洞试验在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剖析其与实际行驶条件的关联程度,保障风洞测试数据能有效用于预测和优化汽车性能。核心目的涵盖三方面:一是消除因风洞设计、构造差异导致的系统误差,规避同一汽车在不同风洞测试结果的偏差;二是降低特定参数对车型测试结果的影响,明确误差范围与测试结果有效区间,预先排除影响较大的因素;三是减小不同测试或修正方法对原始数据处理的差异,通过改进测试技术、调整设备、模型与测量方法,降低由此产生的影响。 而更关键的是:一辆车的风阻系数,取决于参与测试的“具体车辆”和“测试工况”。 举个例子,进行风阻测试时所使用的车辆配置可能大相径庭,测试用车采用的是电子外后视镜,能够显著减少传统镜面的扰流影响;另一品牌测试用车则使用了标准大尺寸外后视镜,其风阻自然偏高。同样地,是否启用主动进气格栅?是否采用空气悬架将车身降至最低状态?是否搭配低风阻轮圈?测试状态不同,结果自然天差地别。不同风洞实验室的测试标准、风速设定、姿态调整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风洞允许车辆前倾3°模拟高速时的俯仰,有些则采用静态水平状态进行;有些采用匀速直流风场,有些则加入横风扰流模拟真实行车环境。这些看似微小的参数变动,足以让风阻系数出现差异。 要理解风阻测试数据的局限性,首先要意识到:实验室中的测试车往往是“最优配置”,风阻测试时采用的是配备电子后视镜、低风阻轮圈、封闭式格栅、空气悬架全下降的旗舰版本。而普通消费者购买的大概率是标准镜片、开放式格栅、中配轮毂的配置,在实际行驶中很难达到测试中的风阻水准。 再进一步,一些品牌还会在测试车上进行部分“调优”:比如遮盖轮毂螺栓、打磨底盘件缝隙、使用更光滑的车漆等手段,目的是为了探索整车空气动力学的“极限状态”。这类数据是有工程意义的,对车企的开发反馈和后期优化非常关键。 事实上由于品牌宣传的风阻系数,我们应关注的不是“谁最低”,而是厂商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是否在多个细节维度上都有实质性优化。例如: • 是否采用了电子外后视镜或流线型设计? • 是否设计了主动式尾翼?其是否具备减阻/增压双模式? • 是否配备主动进气格栅,可根据需求关闭以降低阻力? • 是否针对底盘进行了风道覆盖和扰流板优化? • 是否具备空气悬架,可在高速时自动降低车身? 这些具体设计,往往比单一数字更真实地体现了车型的空气动力学水平。 在大家都在科学去卷的时候,风阻系数当然重要,直接影响车辆的能耗表现、高速稳定性与NVH控制。但在我们阅读各种风阻测试数据,特别用造假这个词去评价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 风从不说话,但它记录下的每一组数据,都值得我们用理性去解读。

朱玉龙YL 评论 1

奔驰一季度的利润塌了,大跌40% 2025年一季度,梅赛德斯-奔驰营业利润同比大跌40.7%,至 29 亿欧元,营业额减少 7.4% 至 332 亿欧元。中国市场下滑、美关税冲击、销量减少等多重压力交织,让奔驰陷入转型阵痛。 从乘用车来看,部门营业销售回报率 7.3%,利润下降约 24% 至 18 亿欧元,乘用车业务利润降幅超过24%,但G级、S级和AMG等高利润车型占比小幅回升至15%,仍在依靠高端车型维稳收入结构。轻型商用车部门销售回报率 11.7%,利润下降超 40% 至 4.75 亿欧元。在特朗普新关税政策的冲击下,奔驰更罕见地取消了全年盈利预测,正与美国谈判,首席执行官康林松暗示可能扩大在美国生产,尚未决定,有可能将 GLC 在美国本土化。未来走势充满不确定! 吐个槽,现在奔驰乘用车的业务的利润大致和起亚相当(2.39万亿韩元,10.7%的利润率),欧洲的成本降不下来,这回报率真的不好看🤣

4
朱玉龙YL 点赞 1 评论 2

沃尔沃CEO塞缪尔森在财报发布会上坦言:“汽车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我们必须提升效率与盈利能力,并增强区域韧性。” 对沃尔沃来说降本是必须的,裁员也是必须的,而且现在大家都看清楚了,随着纯电产品的壁垒越来越薄,至少需要特斯拉这种100-200万的体量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全球经济和汽车市场疲软,高端电动车面临销量挑战(完全卖不动),全球范围内小车和大车的价格战持续,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 操盘这种100万销量不到的豪华品牌也很难如之前一样顺利转型到电动,这个产品和技术壁垒太薄了。哪怕销量主体在欧洲和美国,也有点玩不动了。 #新能源大牛说# #汽场全开# #微博新知#

朱玉龙YL 点赞 3

中汽研和华为一起发布了《自动驾驶安全模型研究 》,仔细探讨了安全模型通过数学建模抽象量化交通场景,为系统各阶段提供支撑。 安全模型是数学抽象工具,依 UN/WP.29 定义,基于场景变量输出布尔值判断避撞。其涵盖多要素,在系统设计、验证、运行阶段分别起约束、评估、监测作用。主流技术路径多样,如 Last Point to Steer 针对跟车,Safety Zone 关注行人横穿,RSS 定义行驶边界,SFF 引入 “安全力场”,FSM 采用模糊逻辑,STD 在时间域评估,CC-driver 模拟人类驾驶,中国成熟驾驶模型贴合本土。 安全模型在规划、验证、测试阶段作用显著,可约束路径规划、监测合规性、量化评估系统性能。但面临缺乏统一标准、工程应用难、场景覆盖不足等挑战,不同模型难比较融合,模型选择验证困难,极端场景鲁棒性不足。智能辅助驾驶安全模型需向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建立统一标准体系,结合新技术开发自适应模型,借助仿真与车路协同扩大测试场景,为规模化应用助力。 这份文档是值得大家看看,可以理解华为是如何做安全兜底的。

10
朱玉龙YL 点赞 11 评论 2

美国经济第一季度下滑0.3%,为2022年以来的首次收缩 懂王这波操作很优秀👍,Good Job!

朱玉龙YL

小米开源其首个推理大模型Xiaomi MiMo,,大家怎么看?

5
朱玉龙YL 点赞 4 评论 3

2025 上海车展:智能座舱的一些变化 智能座舱领域展现出蓬勃发展与深度创新的态势。过去聚焦于屏幕、语音及娱乐功能的智能座舱,如今正向 “沉浸感” 与 “情感交互” 全面进化,力求打造舒适的 “第三空间”,如理想 MEGA、小米 SU7 等车型便是典型代表。 从技术生态来看,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系统层面,斑马智行、商汤科技提供软硬一体方案,腾讯等推出座舱端侧大模型,助力车企实现定制化体验;算力上,高通骁龙座舱平台、地平线征程芯片主导,高通新一代旗舰平台推动多屏互动等功能落地;能源管理方面,宁德时代推出高功率座舱专用供电模块,缓解能耗难题。 视觉和听觉体验成为智能座舱创新的关键。车载光学模块如 AR HUD、舱内 3D 摄像头等快速渗透,为沉浸感与交互体验升级提供支撑,像瑞声科技、光峰科技、极米科技等企业推出相关解决方案。车载声学领域竞争激烈,不仅比拼扬声器数量与功率,更注重场景化应用。例如,尊界 S800、凯迪拉克 Lyric - V 展示了顶级音响系统;瑞声科技与 PSS 联合打造的 51 扬声器沉浸式声学系统,集成先进算法与独立音区功能,吸引众多关注,理想汽车高管也对其给予高度评价。 汽车声学技术呈现场景化、情感化、个性化趋势。车企通过虚拟场馆技术打造多样化声场,声学系统与多领域协同增强情感连接,实现独立音区满足多乘员需求。同时,汽车企业重视声学系统 IP 属性,理想、小米等品牌通过定制调音、音效强化品牌辨识度与座舱体验竞争力。以瑞声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在车展上展示出强大的创新实力。其新一代 “移动音乐厅” 融合多项先进技术,实现真正的座位独立音区体验,引入 RichTap 触觉反馈技术拓展交互边界,并在底层技术上形成 “感知 - 处理 - 输出” 闭环体系,为智能座舱发展提供新方向。 智能座舱从硬件堆砌迈向软硬协同与生态整合,声学等感官体验释放巨大创新空间,这些技术的积累从不同行业快速导入! #新能源大牛说##汽场全开##微博新知#

朱玉龙YL

汽车企业净利润情况分化明显: 比亚迪以 402.54 亿元净利润一骑绝尘,同比增长 34% 吉利汽车净利润达 166.32 亿元,同比大增 213%; 长城汽车净利润 126.92 亿元,同比增长 80.73%, 理想汽车净利润 80.32 亿元  2024年的特点是,合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跳水,这直接导致了上汽、广汽、北汽的盈利能力下降,实际上长安这边自主压力也很大。 如果我们再把一些财务账目手段去掉,2024年真正在有效赚钱的汽车企业更少了 #新能源大牛说##汽场全开##微博新知#

朱玉龙YL

特斯拉17周的周度数据出来了,和其他企业比,还不错。和自己比,特别是今年是把主力产品做了更新之后,国家提供置换补贴+免息政策以后就很难了 现在中国的强势品牌会有错觉的 2022-2023年强势的日系品牌,丰田和本田在2024年受到压力 2023-2024年还算强势的BBA,也有压力 在整个汽车消费力受限制,依靠国家提供购置补贴来挤压置换需求的时候,我们要理解这些人的心态是什么,这些用户群体是和之前特斯拉比较擅长的先锋群体差异很大的。如果主力的群体变成一线城市为追求特斯拉成熟稳定去购买的时候,特斯拉后面几个月的压力自然就会出来 外资品牌强势的过程,可以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来表达!

朱玉龙YL 评论 1

合资电车这波加上智能辅助驾驶,定价合理以后开始上量了。1个月多交付1万台,这个成绩在之前是不可能的 价格到位,产品的短板补上,就有人买了,今年的竞争很激烈,大家就是看价格和看产品。

朱玉龙YL 点赞 1

#领克900重新定义家庭大六座标准##你让谁坐SUV的第三排# 领克900的价格还是非常有攻击性的,打破了30万的预期。

4
朱玉龙YL 点赞 5 评论 3

#新能源MPV要大电池还是大空间# 我的理解,MPV的诞生,目的是商务,核心的还是一种接待的高级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大空间是MPV的灵魂,尤其是第二排头部空间要宽敞,如果家用的时候,第三排座椅放平后能打造纯平后备厢地板,满足家庭出游或载物的需求。 第一波新能源MPV的低能耗趋势,主要是通过插电来做的,电池也不大,基本覆盖200多有效的里程。但是开的车主觉得少,然后开发纯电一波开始,希望让“大电池”成了续航的保障,可大电池往往挤占车内空间,影响第三排设计和后备厢容积。 所以现在纯电的设计中,是尽量在保证纯电续航(部分车型超600km)的同时,保留了可放平的第三排和较大后备厢空间,核心的问题是低续航的纯电MPV根本起不到商务作用,老想着补电多焦虑。插电的MPV呢,总体来看是放个均匀的电池容量换取更灵活的座椅布局和储物空间。 现在的做法还是努力开发扁平化电池包,降低对车内空间的侵占,通过可调节座椅和滑轨系统,提升空间利用率,在电池能量密度真正提高之前,我觉得纯电MPV很难成为主流,现在400公里的增程MPV可以试试看。

朱玉龙YL 点赞 1
你已将对方拉黑,无法查看其主页内容
由于用户设置,你无法查看其主页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试试换一个关键词搜索吧
已加载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