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今天晚点的何小鹏专访文章中,也阶段性的披露了一些信息,这里也从最近热议的销量话题来聊聊。 2025 年 1 月,小鹏汽车以 30,350 辆的月交付量,登上国产新势力榜首,相比月销七八千辆的低谷,小鹏完成了逆袭,这背后,既有战略转型的成功,也有对规模效应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从技术驱动到市场驱动】 过去,小鹏强调「科技长板」,但市场竞争加剧后,产品短板被放大(如G9定价混乱),2024 年起,小鹏调整策略,从单纯炫技转向更务实的「产品市场匹配」(PMF)。 随后小鹏 P7+、MONA M03的热销,正是技术与市场需求平衡的结果——智驾依然领先,但价格更具杀伤力。 【规模化是生存关键】 何小鹏在P7+定价上拍板18.68万元,目的就是放弃短期利润换取市场规模,在制造业,规模才能摊薄成本,形成竞争壁垒。小鹏与大众、滴滴的合作,提供了额外的产能支持和降本优势,使小鹏在2024年具备「规模卖车」的能力。 【降本增效,向传统车企靠拢】 P7+的BOM成本大幅降低,部分成本控制已接近传统车企水平,过去小鹏的产品开发成本高昂,如P7研发花费超20亿元,而P7+据传只用了几个亿。优化组织、提升管理效率,使得新车型的开发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最终小鹏汽车也在 2025 年初就拿到国产新势力销量榜首的结果,但对于小鹏来说,一切刚刚开始。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首评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 type!=10 ? '前排沙发空着~' : '暂无相关评论' }}

{{type!=10 ?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 :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